时间:2020-02-05 来源:胸外科 编辑:中心医院
2019年12月17日下午,和平常一样,江门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医生办公室里一片忙碌的景象,看门诊的,谈话的,文书工作的,各自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在匆匆路过的身影中,这时一位身材偏瘦、带着鼻饲管的中年男子,在家属的搀扶下缓缓走来,这是一个来看门诊的患者。负责接诊的是胸外科庞文广主任,也是像平常看门诊一样,与对方交流进行病情采集、体查、诊断,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那么的平常,但当看了下院外检查资料,庞主任的心情似乎顿时变得沉重起来……
经了解患者是一名40岁中年男性,过往有吸毒病史,有慢性肝炎的基础疾病,10余年前自己吞服“刀片样”异物,一直未作处理,今次因“上腹痛伴呕血4天”在当地医院求诊,CT及胃镜资料显示:考虑食管下段异物遗留,未排除刀片可能。就对着这两份仅有的检查结果,庞主任心存疑惑,异物残留在食管长达10年时间,如果是刀片,不可能一点症状都没有,而且进食也不可能不受影响,从CT报告描述来看,这“刀片”长达10cm以上,现在已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未排除“刀锋”已经刺穿食管,如果异物继续压迫或局部炎症进一步侵蚀胸主动脉,后果不堪设想。本想进行深入的交流,但患者本人似有难言之隐,并不愿意透露太多,只能得到一些有限信息:异物是在10年前经口吞下去的,具体是什么、什么情况下的吞下去的,却无法获知,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异物是不是刀片,患者本人也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而且患者体弱多病,身体消瘦,一般情况较差,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制定及执行上的难度。
入院后予按食管异物术前准备,禁食、静脉营养、抗感染等治疗,进行常规抽血以及食道CT检查,但由于该异物为金属,伪影干扰严重,CT根本无法看清异物的情况,也无法评估与周围大血管之间的关系,从一堆CT图像里面,仅找到有参考意义的一张。
图片正中白色处显示胸腔巨大异物,刀片样,位于胸主动脉旁,心脏及气管后
粗测量,这个金属异物长度约14.22cm,宽度2.60cm,厚度无法评估,是否属于利器无法确定,但外形却极似刀片!从这张图像可以看到,异物位于食管中下段,该段食管邻近就是胸主动脉,要知道在大血管旁边藏着一个利器,再加上食管自身的蠕动,手术稍有不慎,就会可能出现致命性大出血,况且患者已经有出血的情况,似乎唯一合适的选择也只有手术。在困难和风险面前,庞文广主任选择了迎难而上,这是对患者的一份责任,也是对手术团队技术的自信。
图片显示食管紧贴全身最粗的胸主动脉,前方有气管,术中必须小心保护。
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请来了科室高年资的伍硕允主任和叶敏主任,还有麻醉科、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等专家,大家一起探讨接下来的手术方案——决定经右侧开胸行食管切开取出异物,食管切口一期缝合,加做空肠造瘘维持营养。这个手术的难点:1、不知道该金属异物是否为利器,如为利器术中取出时会引发二次损伤,除了对食管本身造成的损伤,还可能伤及胸主动脉出现大出血、伤及气管造成气管食管瘘可能,因此手术操作必须考虑如何保护好食管及周围脏器组织;2、异物残留在食管的时间长,食管及周围组织水肿,解剖不清,手术难度增加,术中对正常及变异解剖必须充分准备,要凭经验随机应变。3、异物取出后,食管壁炎症水肿,一期缝合可能形成瘘管,需要二次手术切除食管,日后生活质量会受很大影响,而且术后营养支持等内科治疗也必须到位。经过和家属充分沟通,将手术方案及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发症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患方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商量之后,最终给出的态度: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放手一搏!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择期手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由庞文广主任医师主刀、庞景灼副主任医师及张世超医师做助手。按照术前讨论的方式进入胸腔,术中见食管中下段局部水肿严重,周围组织粘连解剖不清,游离食管后探查见食管下段已有一大小约0.2cm穿孔,周围见脓肿形成,内有黄白色脓液,穿孔处可触及异物末端,沿穿孔处切开食管至4cm,注意保护食管、气管及主动脉,小心翼翼地将异物完整取出……整个手术历时1小时左右,在异物取出的那一刻,整个手术室医生护士都松了一口气,患者的命总算保住了。
术中取出的金属异物,巨大,两尖端锋利。由于在体内多年,已经锈蚀发黑。
由于手术整个过程比较顺利,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清醒后回到病房,不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ICU),避免了术后高昂的治疗费用,患者及家属都表现出对胸外科团队的感激之情。术后经过合理的胃肠营养及护理,患者恢复得比预期中理想,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先后两次食道碘水造影均提示食管伤口愈合良好,避免了再次手术切除食管。最终患者恢复了流质饮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患者现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欢迎关注公众号《江门中心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