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5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我们的专科
新生儿专科护理小组成立于2016年,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纽带”的理念,致力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通过夯实基础,保障安全,着力专科发展,逐渐成为具备区域影响力的护理小组。通过有效整合产科、儿科及相关支持科室的优秀护理力量,打造了“精细管理、温情护理、区域发展、创新融合”的学科品牌。
我们的专长
● 循道探索,“静”益求精
专科团队深耕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以十多年的PICC置管技术为根基,2016年率先开展心电引导下的新生儿PICC置管术,被广东省护理学会评为优秀护理成果。在此基础上,2020年开展B超介导下的新生儿PICC置管术,实现定位评估的实时化、精准化,具备无创,可追溯的特点。目前已转化为常规技术,年开展例数200例以上,导管相关并发症大幅度下降,并荣获医院首届仁济十大创新技术的奖。2015年开始推行新生儿脐静脉留置与PICC无缝连接技术,使一针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成为可能,形成良好的区域效应。
● 精细管理,全程守护
团队着眼于新生儿安全目标,以发育支持管理为框架,强化多学科协助,形成“产前——产时——产后”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护理干预节点的前移,强化产时急救干预,规范转运流程,极大程度提高了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成功率。使用IPAP体位评分工具进行早产儿体位管理,十年如一日坚持早产儿陪护及随访工作,提高出院准备度,多次举行早产儿联谊会。协助开展亚低温治疗、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等。在新生儿肠造口护理、新生儿疼痛综合管理、新生儿换血术、新生儿鼻肠管置管等均具有独特经验。2024年重启日间光疗门诊服务,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 创新融合,科学管理智慧化
团队紧跟当前护理发展形势,持续护理质量管理,其中五个项目获得省级QC比赛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的好成绩。如构建智慧化母乳闭环管理模式,通过与网管中心共同自主开发软件,在效率性、安全性、回溯性及满意度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在省平台进行分享并取得奖项,并吸引多个医院前来学习交流。目前更是以高危儿管理系统为契机,打造与患者家长联动的平台。
我们的专家
● 学科带头人:左雪梅
全日制本科,学士。NICU护士长,新生儿专科护理小组组长。赴港重症专科护士毕业,个案管理师进修学习。现任广东省护理学会新生儿血管通路护理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护士协会新生儿重症护士分会副会长,江门市护理学会NICU专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门市护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等社会任职。坚持护理质量为先,注重科学管理,开展省适宜技术一项,主持市科研立项四项,医院新技术项目三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团队结构:
小组由16名护理骨干组成,其中重症专科护士一名,新生儿专科护士两名,循证护理师一名,院感管理专科护士一名,梯队结构合理。
学术影响力:
具备良好的五邑地区辐射力,在危重新生儿救治;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新生儿静脉治疗护理等方面等处于领先地位。近五年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市级科研立项四项,发表论文七篇,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五项,取得专利两项,主持省适宜技术一项,举办四期市级培训班。多名护理骨干担任省、市各学会副主任委员、常委及委员职务,多次在省学术会议进行分享交流。取得多个省、市奖项及荣誉,如2023年参加省护理质控中心举办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优秀案例评选(第三季)”获一等成果,2025年参加广东省医学会“智慧感控”创新案例获三等奖。
我们的坚守
● 新生儿适宜技术推广,实现五邑地区全覆盖
自2020年项目《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无缝连接技术在新生儿科的推广应用》入选广东省适宜技术库以来,团队通过举办培训班、理论培训、指导实践、外出会诊、线上答疑等形式,以点带面。至今为止,举办市级学习班4次,基层指导9次,覆盖五邑地区19家医院。2024年,随着成功指导恩平地区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成功,标志着该技术已实现五邑地区全覆盖。2023年加入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血管通路建立与推广组,有了更大的更高的平台进行推广,涉及到广州、中山等地区。
● 娇嫩的早到小天使,我们陪你度过难关
作为江门市新生儿危重救治中心,每天都会有一些特别脆弱的生命诞生。这些提早到来的宝宝,从出生到出院,时间特别长,往往需要两三个月时间。他们需要跨过重重难关:呼吸关、颅脑关、营养关、感染关……目前,成功救治的最低体重宝宝,体重仅为520g。而八年前那位出生体重仅585g的宝宝,现在已经是已经能唱能跳的小学生了。
我们的故事
● 仁心“护”航,“守”望新生
一个新生命刚刚降临,便被汹涌的危机吞噬——重度肺动脉高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间就是生命!NICU医护团队如闪电般行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镇静、高频通气…每一个指令都精准无误,每一个动作都刻不容缓。然而,常规治疗并未能撼动顽固的病情,脆弱的小生命在生死线上挣扎。一个由新生儿护理骨干组成的专护小组的战斗开始了。
一线生机,系于那珍贵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但它的使用,如同在刀尖上舞蹈。高粘稠的特性,稍有不慎便会瞬间堵塞那维系生命的气管插管。这是一场与时间、与细节较量的生死接力:每一支固尔苏都必须在37℃的恒温下预热;给药前,必须在严格限定时间和压力下完成吸痰;用无菌注射器,将药物一滴一滴小心翼翼地注入气管深处。注入前后,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被一刻不停地严密监测;纯氧预给予,只为对抗可能出现的低氧威胁。注入后的6小时,是药物在肺泡内“扎根”的关键期,必须保证药物的有效弥散,避免吸痰,新生争取宝贵时间。26支固尔苏,26次这样精密而紧张的操作,每一次都是对专业与耐心的极致考验。
但患儿体征极其不稳定,任何细微的扰动都可能带来血氧饱和度严重下降的危机。新生儿专科护理小组化身最坚韧的守护者,她们用柔软的啫喱垫,亲手为宝宝改装出模拟子宫环境的温暖“鸟巢”。借鉴成人重症的“四人翻身法”,确保所有维系生命的管路“气管插管、监测导线、静脉通路”都得到最稳妥的安置。
患儿末梢循环极差,生命通道的“穿针引线”难如登天,在超声探头的精准引导下,专科护士们屏息凝神,引导针尖在细若游丝的血管中穿行,成功建立了至关重要的静脉通路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当导管有序连接,监护仪上开始稳定跳动的数值,为这微弱的生命之光,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堤坝。
然而,病魔并未退却,生命与时间的赛跑进入白热化。开放加急通道,从佛山送来救命的一氧化氮气体,保证了大剂量气体治疗的连续性;密切监测机器参数,精细配置药液并准时喂入药液;准确输注血管活性药,保证有效动脉压;集束化护理,认真设置每一步的护理剂量......
在NICU专科护理人日夜兼程的守护中,在24小时不间断的专人特护下,第24天,无创辅助呼吸成功撤离。第37天,宝宝学会了自主用力地吮吸。第49天,一声嘹亮的啼哭响彻病房,那是新生的呐喊!一面写着“尽心尽责,仁心仁术”的锦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见证了团队所有人的努力。
我们的未来
“新”之所向,“护”必周全。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精准、更温暖的护理模式,守护每一个新生命的健康起点。进一步深化新生儿静脉治疗的专业化及精细化,引入更多前沿技术,使技术更精准,更有效地解决病人的问题;强化多学科协助,优化闭环流程,从让护理服务从病房延伸至家庭,实现零距离守护;进一步向大数据化迈进,利用数据进行风险的早期干预,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创造更多的条件,挑战不可能。
往期推荐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① | 守护尊严,让失禁不再是“难言之隐”!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② | 专业护“伤”,智“造”康复!引领伤口造口护理新方向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④ | 构建一体化糖尿病全程规范护理新模式!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⑥ | “喂”爱赋能,让你的母乳之路不孤单!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⑧ | 呼吸专科护理门诊专业守护“一呼一吸”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⑪ | 延续专科护理小组,让患者更有“医”靠!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⑬ | 以专业和爱心,守护重症生命正能量!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⑭ | 守护心灵之窗,点亮“睛”彩世界!
来源:新生儿专科护理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