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专科能力报告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⑱ | 无影灯下的“隐形守护者”!

时间:2025-07-17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江门市中心医院

外科专科护理小组

我们的专科




 江门市中心医院外科专科护理小组已成立十余年,历经多年砥砺前行,现已发展成一支专业精湛、经验丰富的护理团队。小组是由各术科的骨干护士组成。小组秉持“保障围术期安全,推动ERAS发展”的理念,注重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开展目标导向培训与考核,全面提升术科护理质量与同质化水平,为术后患者织密健康守护网。




我们的专长




● 筑牢安全屏障,锻造围术期护理硬核实力


 能力筑基,锤炼风险防控“尖兵”。围绕术后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处置,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护士在该领域能力的短板,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持续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我们模拟临床真实场景开展实战演练,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护士学习兴趣,强化其临床思维与应急反应能力。经项目实施,护士早期识别围术期急危重症的能力有显著的提升,有助于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协助医生尽早处理患者相关情况,有效保障了围术期患者安全。


 质量巡查,织密安全管理网络。以十大安全质量目标为指引,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围绕关注围术期重点环节及特殊人群、手术部位感染防控、围术期不良事件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督查,形成问题整改闭环管理。通过标准化流程再造,切实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 深化ERAS实践,谱写快速康复新篇章


 在ERAS的实践推进中,聚焦“运动康复、饮食营养、疼痛管理”三大核心,联合多学科团队优化流程。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早期活动方案,制定“术前预康复+术后康复”计划;推广肺康复技术;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制定个性化饮食指导;实施多模式镇痛,建立术后无痛病房等全方位提升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点燃康复引擎,为患者畅行健康之路全力护航。




我们的专家




● 学科带头人:


陈丽芳




 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护士长,心血管专科护士,外科护理专科组组长,江门市外科护理专委会主委、广东省护理学会外科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省护理学会血管外科副会长及广东省护理学会心脏外科常委。


 致力于推动专科护理建设,参与省级学术交流,提升医院辐射能力,拓展专业视野。作为VTE防护护理质量管理组长,制定护理指引及质量指标,开展培训与督查,显著提高全院VTE风险评估率,在保障患者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引入ERAS理念,构建心脏大血管围术期加速康复护理指引,多个质量改善项目获奖,为患者快速康复贡献力量。开展手术患者康复功能锻炼项目,获省级大赛二等奖,肯定了专科护理水平。注重护理人才培养,开展培训项目,提升术科护士能力,也连续获得医院优秀护理管理者荣誉。



● 团队结构:


 团队由10名省级专科护士组成,涵盖卒中康复、高级外科、疼痛麻醉等3大方向,具备多学科协作和服务能力。




我们的坚守




 在围术期安全保障上,开展“术科护士早期识别术后急危重并发症能力培训”,以系统课程与模拟演练,精准赋能护士,强化其临床思维和反应能力;同时,定期深入临床,围绕十大安全质量目标,如感染防控、VTE预防、疼痛管理等,进行细致督导,以精益管理筑牢防线,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培训前术科护士早期识别危重并发症能力考核达标率仅为18.7%,经过培训后达标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成功达到70.6%;另外,项目相关的术后危重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这一成果不仅降低了患者术后风险,更有力地保障了患者的术后安全。




 在与我院彭美娟护长带领的康复护理专科小组共同开展的围术期肺康复护理技能临床落实项目中,我们创新性地融合技术与管理,打造全方位培训模式。依托康复医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开展严谨规范的资质认证培训,历经7个月磨砺,培养出一批优秀肺康复学员,实现100%资质认证通过率,覆盖19个科室,为临床实践注入专业活力。我们深入临床一线,精准指导各科室制定专科肺康复项目方案,定期走访交流,确保优质护理措施扎实落地,患者肺康复护理措施落实率稳步达标,切实改善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质量。




我们的故事




 警觉的守护者:一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与救治


 清晨7:45,心血管外科责任护士李杭月像往常一样开始巡视管床患者。当她走到5床张阿姨床边时,一句轻声的抱怨引起了她的注意:“小李啊,我这条右腿怎么比昨天更胀了,还有点发沉……”


 李杭月立刻放下手中的记录板,掀开被子检查:患者右下肢较左侧明显增粗,皮肤紧绷发亮,足背按压后出现凹陷性水肿。她迅速启动术后并发症评估流程:

 排除心源性水肿:听诊双肺无湿啰音,患者无呼吸困难,血氧98%,心率82次/分;

 关注血栓征象:测量双侧小腿周径差达3cm,Homans征(+);

 追溯高危因素:患者术中时间长、术后因疼痛活动减少。


 “张阿姨,您先卧床休息,我马上联系医生!”李杭月一边安抚患者,一边电话通知管床医生:“5床患者术后突发单侧下肢肿胀,无心衰表现,Homans征阳性,考虑DVT(深静脉血栓)高风险”。


 医生赶到床边查看患者后,立即开具下肢静脉超声检查。10:15超声报告显示:右股静脉内径增宽,可见低回声填充——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之后,医护团队迅速为张阿姨启动应急预案:通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抬高制动以进行患肢管理;动态监测张阿姨的数据,评估肢体周径、血氧及呼吸状态,防范肺栓塞的发生。


 因发现及时,张阿姨最终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并在相应对症治疗后顺利出院。在科室晨会上,李杭月分享这一案例时说道:“术后患者的一句寻常主诉,可能就是风险信号。我们不仅要会打针发药,更要练就‘侦探式’的观察力!”




我们的未来




 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方面,外科专科护理小组将继续定期开展围术期培训课程,提升团队整体资质。同时,加强与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联合培训,培养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并制定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年轻护士作为储备人才,给予导师制培养和专项进修机会。


 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推动ERAS与多团队深度融合,探索其在不同手术类型中的个性化应用,构建全流程ERAS护理路径。


 在区域辐射与影响力方面,牵头成立区域外科专科护理联盟,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护理会诊与技术帮扶,并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围术期护理、ERAS护理等标准制定,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业规范。未来,小组将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围术期护理专业团队,推动ERAS发展,为提升手术患者康复质量,持续引领专科护理领域发展做出贡献。




往期推荐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① | 守护尊严,让失禁不再是“难言之隐”!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② | 专业护“伤”,智“造”康复!引领伤口造口护理新方向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③ | 精“静”细作,“脉”向健康!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④ | 构建一体化糖尿病全程规范护理新模式!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⑤ | 承岐黄之术,护百姓安康!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⑥ | “喂”爱赋能,让你的母乳之路不孤单!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⑦ | 专业指导,为腹透患者“减负”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⑧ | 呼吸专科护理门诊专业守护“一呼一吸”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⑨ | 老有所护,守望银龄健康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⑩ | 全力以“复”,重塑人生!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⑪ | 延续专科护理小组,让患者更有“医”靠!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⑫ | 守护新生起点,铸就助产标杆!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⑬ | 以专业和爱心,守护重症生命正能量!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⑭ | 守护心灵之窗,点亮“睛”彩世界!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⑮ | 生命终章的摆渡人!他们用专业和温度守护生命的最后一程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⑯ | 聚“经”会神,共筑健康未来!

☞ 专科能力报告-护理篇⑰ | 以心护“心”,为生命续航!



来源:外科专科护理小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