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专科能力报告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⑪ | “医”路创新,“研”以致用!

时间:2025-06-05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江门市中心医院

医学研究中心

 以“医研融合、转化落地”为核心,整合临床资源与多学科科研力量,打造集平台建设、生物资源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区域医学研究枢纽。


我们的专科




 医学研究中心前身为中心实验室,2017年7月全面升级改造,2021年1月正式更名为“医学研究中心”,是江门地区医疗系统首个科研实验室,现为江门市精准与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江门市临床生物资源库转化应用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科室。中心作为医院设立的一级科室,主要承担临床与基础研究、研究生及博士后的培养任务。


医学研究中心入口


 中心现占地1800余平方米,设有公共科研平台、临床生物资源库、科研门诊和管理办公室。本中心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建立各大研究平台为核心,系统性收集临床生物资源为特色,服务全院多个临床科室,支撑多项省市级国家级科研项目,是本地区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在区域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江门市精准与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我们的专长




● 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赋能临床创新


 中心围绕临床研究需求,搭建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型仪器和转化医学四大科研平台,配备流式细胞仪、倒置/正置荧光显微镜、多功能分子成像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先进仪器,技术覆盖分子机制探索、基因与蛋白检测、细胞功能研究等关键领域。平台技术先进、体系完善,已成为推动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支撑。


公共科研平台设施


● 打造专业服务体系,推动科研高效落地


 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分区服务、共享资源”的运行机制,为临床科研提供课题指导、技术支持、样本处理、数据分析等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了临床科研效率。依托标准化操作流程与专业技术团队,中心已助力多项省市及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申报和实施,成为临床医生科研成果产出的“加速器”。


医学研究中心架构


● 建设高质量样本资源库,支撑精准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中心拥有江门地区首个系统化临床生物资源库,含石蜡样品库、低温样品库及质控处理区。样本采集流程规范、信息可追溯。已建立涵盖多个疾病领域的大队列高质量样本资源,为临床课题研究、生物标志物发现和个体化治疗探索提供坚实基础。


临床资源库设施


● 营造科研人才高地,提升学术影响力


 中心注重人才引育与科研氛围建设,配备科研人员办公区与多功能学术讲堂,为研究生、博士后及青年医生营造优质科研环境。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学术沙龙及项目辅导等形式,激发创新活力,助推多位医生成功申报国家及省级基金。中心还开设“科研门诊”,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与科研骨干团队联合坐诊,面向全院医护人员提供一对一科研咨询,内容涵盖课题构思、基金申报、数据分析、伦理审批及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致力于提供全流程、个性化的科研指导与支持。中心正逐步成长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医学科研高地和临床研究孵化平台。


学术活动现场



我们的专家




● 学科带头人:

张鑫



 中共党员,副研究员、主管技师、主管药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分子医学专业。现为江门市中心医院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江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江门市健康科普专家。工作以来,顺利指导数十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成毕业课题及论文答辩,获四届广东医科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称号。担任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杂志分子诊断与治疗栏目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Current Gene Therapy杂志癌症转移的基因治疗栏目编辑(Section Editor)、PeerJ杂志编辑(Academic Editor)、Cancer Control杂志特邀审稿专家(Editorial Review Board)。


学会任职:

 广东省青年联合会12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分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江门市青年联合会第7届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就:

 共主持过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4项;参与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包括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70+篇,总引用2000+次,H因子28,其中以通讯(及共同)作者发表论文20篇,以第一作者(及共同)发表论文14篇,近期代表性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Oncogene、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Cancer Letters等国际主流肿瘤学及分子医学杂志。



● 团队结构:现有全职工作人员24名,其中研究岗14人(课题负责人4人、研究人员10人),技术岗10人(技术负责人2人、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7人。研究生学历职工15人,占比62.5%。常驻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5人,常驻在读研究生2人。




我们的坚守




 中心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面上2项、青年6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6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广东省卫生厅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项目1项、江门市科技局重点项目4项、江门市研究平台建设类项目3项等,下达的直接研究及建设经费600余万,总经费超1000万元。授权的发明专利9项,正在实审的发明专利2项。以科室为第一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均篇影响因子≥8;参与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均篇影响因子≥5。


本中心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中心现常规承担我院研究生的科研教学及课题指导、本科生实习及毕业设计指导、进修生实验技术指导等教学工作,已经顺利协助指导5名博士研究生、数十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毕业答辩,其中8名广东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中心现与病理科共同建设和运营我院分子病理诊断中心,同时属于我院精准医学诊疗中心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负责推进我院精准医学肿瘤、病原微生物及遗传病方向的生信解读、临床咨询和转化研究工作。


 中心除了支持全院的临床科研项目实施外,自身团队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七大研究领域:地区人群队列、多模态与人工智能、疾病机制、分子诊断、药物筛选、细胞与基因治疗及中药及新材料;人员分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及服务三个团队。在协助临床科室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中心还积极开展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目前面向外单位,可提供科研技术创新服务20余项,服务对象包括高等院校、其他医疗单位及生物医药企业等。


近年来中心对外单位提供的科研服务情况




我们的故事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面对这一未知而凶猛的传染病,作为医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张鑫带领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与病毒“赛跑”的科研工作中。疫情初期,有研究报告指出:吸烟者似乎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这一现象引发了与我们合作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团队的警觉。“为什么吸烟会增加感染风险?它的机制是什么?”这个临床问题,成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联合科研团队的希望攻克的科学问题。


 为了追踪吸烟与新冠易感性的科学证据,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展开临床病理、细胞、分子与动物实验。通过模拟吸烟导致的低氧环境,观察肺气道上皮细胞中ACE2(新冠病毒主要受体)的表达上调。最终在最关键的临床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吸烟者中肺组织表达更多的ACE2蛋白,从而提高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这项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国际顶级病理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athology》上,并荣登杂志封面。本研究在发表过程中还受到国际关注,期刊方特意邀请团队将数据共享给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科研力量。


 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该来源于临床、回应临床、服务临床。正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中,医学研究中心做到了以科研回应社会关切,用证据支撑健康进步。在高强度研究的背后,是团队成员长达数月加班、连轴实验的身影——他们不曾上“抗疫”一线,却用科研的力量筑起了另一道“防线”。


 这只是我们故事中的一章。今天,医学研究中心依旧坚守“面向临床、服务全院”的初心,在转化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我们相信,每一个被科学解答的临床疑问,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对患者最深的守护。


吸烟能上调呼吸道中ACE2的文章和《The Journal of Pathology》当期封面




我们的未来




 未来,医学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科研高地”的目标,持续深化医研融合和成果转化。我们计划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布局,推进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分析等领域的临床辅助应用,逐步引入自动化高通量平台与AI驱动的科研数据管理系统,提升科研效率与诊断精准度。


 本中心将以现有研究基础为依托,逐步细化疾病机制、分子诊断、精准用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亚方向,构建“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研究体系。同时,进一步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网络,打造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原创性成果产出。


 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科研门诊,探索建设线上科研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与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健康管理中心联动,拓宽科研成果的临床落地场景。依托临床生物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我们计划建设区域级精准健康数据库,为个体化诊疗、疾病预警和人群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面向未来,医学研究中心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强化平台能力、聚焦学术创新、服务临床一线,力争建设成为立足江门、辐射粤港澳的区域医学研究高地与成果转化桥梁。


团队实验带教场景




往期推荐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① | 智绘精准影像,护航健康未来!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② | 以精准医学洞察生命之声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③ | 见微知“核”,诊疗一体!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④ | 毫厘之间显匠心,微创介入护安康!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⑤ | 精准检验,为生命导航!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⑥ | 为“病”寻“理”,锻造疾病诊断“金标准”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⑦ | 精诚守护生命电波!二十载擦亮电生理专科品牌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⑧ | 精准配型护航,以点滴之爱汇生命长河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⑨ | “胃”您健康,“镜”我所能!

☞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⑩ | 精准营养赋能健康,仁心仁术守护生命!


来源:医学研究中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