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专科能力报告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⑨ | 守护重症生命,勇创重生奇迹!

时间:2025-05-13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江门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我们的专科




 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01年5月,是五邑地区首批综合性ICU、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单位。2011年获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9年成为江门市ICU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科室从最初的15张床位发展至今,目前设有重症医学科一区、二区,共开放41张床位,年收治危重症患者2000余名。新院区计划建设32张床位,届时床位数将达73张,规模进一步扩大。



 作为全院综合性ICU,科室主要收治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各类休克、呼吸衰竭、脓毒症、中毒及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科室配备完善设备与专业团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干预,致力于维持生命、稳定病情、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学科综合性强,涵盖内科、外科、妇产、感染、麻醉等多领域知识,细分呼吸重症、心脏重症、神经重症、普外科重症、心胸外科、创伤等亚专科;技术含量高,在监测、支持和治疗中依赖呼吸机、血液净化设备、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复杂设备及高水平操作技术;团队协作性强,ICU医生、护士、专科医生、康复师等多方配合,共同应对危急情况,全力构建专科特色医疗技术,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的专长




● 特色技术清单


 体外膜肺氧合(ECMO):通过体外循环为心肺衰竭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是难治性心肺衰竭首选方案。2017年开展首例VA-ECMO,实现清醒ECMO、儿童ECMO等多项突破,VA/VV-ECMO脱机成功率及存活率高于全球ELSO及广东省平均水平。承办江门市ECMO培训班,技术辐射周边,达先进水平。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具血流动力学稳定、清除炎症介质等特点,常规开展血液净化、血浆置换等技术,年治数百例脓毒症、ARDS等危重症。举办五期省市级培训班,推广枸橼酸抗凝技术,辐射周边,技术先进。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用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可减轻心脏负荷、稳定血流动力学。科室自2001年独立开展,常规应用于临床,提升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助力胸痛中心建设。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结合经肺热稀释与动脉脉波分析的微创技术,自2014年开展,辅助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支持精准治疗。


 重症超声:基于重症医学理论的动态评估技术,具动态、实时特点,用于病情评估与有创操作引导。科室开展超10年,对入科患者均行常规流程化筛查评估,马婕副主任医师为全国培训讲师,年办省市级培训班提升区域水平。


● 技术解读——以重症超声为例


 重症超声被称为重症医师的“第三只眼睛”。通过可视化筛查流程,医师可及时发现病因及病情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让有创操作在直视下进行,减少损伤,保障患者安全。实际救治中,重症超声可实时监测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功能状态,在血管穿刺等有创操作中提供精准引导,降低操作风险,还能帮助医生快速识别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为重症患者救治提供决策支持。


● 设备矩阵


 科室配置多种高端设备,如ECMO机(国际先进型号,膜肺技术高效,提供优质临时心肺支持)、血液净化机(可进行多种模式血液净化治疗,清除毒素、毒物、炎症介质、自身免疫性抗体及多余水分等)。这些设备为患者救治提供技术保障,带来希望与信心。





我们的专家




● 学科带头人


张爽



 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岭南名医,吉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南方医科大学急诊医学博士。曾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Heizing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2020年入选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岭南名医录》。擅长各种急危重症救治,尤其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等领域经验丰富。曾成功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高龄患者,凭借精湛医术与临床经验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被患者家属称为“生命的守护神”。


● 团队结构


 科室拥有医护人员154人,其中医生35人(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9人、医师16人;博士2名、在读博士4人、硕士25名);护士119人(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34人;硕士学历护士1人,本科学历护士107人)。医护配合紧密,在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体性伤员救治中展现高效协作能力。例如,在一次突发群体性车祸伤员救治中,科室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成功挽救多名伤员生命,体现团队强大战斗力。科室注重团队建设,每周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与工作会议(线上线下结合),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导师帮带培养青年骨干,规范人才储备体系;每年选派1-2名医生至国内知名医院ICU进修,先后选派3名医生至美国及奥地利知名医院ICU进修,培养优秀青年骨干。


● 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科室承担多项省市科研课题,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取得多项专利成果。团队成员在各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每年举办多项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例如,承担的《脓毒症ARDS肺部微生物预后标志物的前瞻性研究》《重症肺炎导致的ARDS中预后标志物的筛选及鉴定》《IABP与ECMO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等课题,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持;发表的《重症超声在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脓毒症诱导ARDS的肺部微生态》等SCI论文,展示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科室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知名专家学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理念,推动学科发展。




我们的坚守




● 质控体系


 作为江门市ICU质控中心主任单位,科室紧跟国家和省专科质控中心要求,构建完善专科质控体系及质控指标。每月开展质控会议,分析质控指标,针对问题专项整改,优化服务流程。例如,建立病历质量检查制度(每日专人初审新入院患者病历,每周全面评估,及时反馈整改,确保准确性与完整性);建立严格医疗操作规范与质量监控机制,全程跟踪评估医疗操作,保障医疗安全。通过强化措施,科室抢救成功率不断提升,病例组合指数(CMI)逐步上升至6.2,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逐步下降,人均ICU住院费用逐年下降,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医疗服务。


● 特色服务


 科室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推出多项特色服务,提升救治质量与人文关怀:


 个性化康复方案:为每位重症患者制定“一对一”康复计划,结合病情与体质,从早期床上活动到专业理疗、肺康复及肢体复健,加速器官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例如,严重创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经个性化康复方案,从昏迷逐渐恢复自主活动并顺利出院,家属表示方案增强了信心。


 可视化探视系统:家属可通过视频实时查看患者状态,缓解焦虑,避免交叉感染,实现“零距离”关爱。多位家属表示系统让他们安心,减轻焦虑,疫情期间更发挥重要作用,让家属无法进入病房时仍能给予患者精神支持。


 温馨人文关怀护理:针对ICU危重患者易出现的焦虑、谵妄、幻觉等精神障碍,团队通过调整药物、早期康复、增加视频探视、制作“ICU日记”、医护陪护、改善睡眠等方法缓解患者焦虑、改善情绪。例如,医护人员为每位患者制作“ICU日记”,记录治疗点滴,出院时作为礼物赠送,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关爱与温暖。




我们的故事




● 大学生“临时心脏”重生


 大二学生小平(化名)因暴发性心肌炎、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入住重症医学科二区。科室主任张爽、副主任郑伟浩带领团队迅速启动V-A ECMO支持治疗。医护团队密切配合,顺利完成ECMO置管与启动,小平血压、心率逐渐平稳。治疗中,小平清醒且高度配合,经数日悉心照料,心脏恢复规律跳动,撤除ECMO后转出普通病房并顺利出院。出院前,科室赠送其专属“ICU日记”,小平及家人赠感谢信与锦旗致谢。案例展现科室ECMO技术水平及医护人员医术与责任心,诠释“守护生命,创造奇迹”的科训。



● “大扫除”引发的生死救援


 49岁芳姐(化名)因“大扫除”后发烧、乏力就诊,CT显示双肺“大白肺”,常规治疗无效。ICU团队迅速为其安装ECMO辅助,通过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快速锁定致病元凶为军团菌。经精准救治与细心护理,芳姐顺利脱离ECMO支持,中秋前夕好转出院。案例证明科室应对突发重症感染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强大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在危重症救治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未来




 科室秉持“生命至上、创新驱动、精准救治”理念,围绕技术革新、学科深化与服务升级,绘制未来五年战略蓝图,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重症医学高地。


● 技术规划


 坚持智能与精准并重,加速推进AI与机器人技术赋能重症医学:引入“AI多模态预警系统”,整合生命体征、影像与生化数据,实现脓毒症、多器官衰竭等危重病的早期预警与动态评估;部署“机器人辅助治疗平台”,提升纤支镜、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操作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同时,深化ECMO、血液净化等核心技术的智能化迭代,建立危重症救治的“数字孪生”决策支持体系,将救治窗口前移,降低临床不确定性。例如,AI多模态预警系统通过整合患者多维度数据,利用算法模型深度分析,提前预测病情变化趋势,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实现危重病的早期预警与精准干预。


● 学科建设


 细分融合双轮驱动。在亚专科建设上,重点培育“脓毒症与免疫调控”“急性呼吸衰竭与体外生命支持”“重症肺炎与精准化救治”“神经重症与脑功能保护”等方向,形成“专病深耕、多学科联动”的诊疗矩阵。科研层面,联合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重症医学大数据中心”,开展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器官支持设备国产化等攻关;同时布局重症感染微生态、线粒体损伤修复等前沿领域,推动“临床-科研-转化”闭环。人才梯队实施“青苗-骨干-领军”三级培养计划,通过国际研修、交叉学科联合培养锻造复合型团队。例如,“脓毒症与免疫调控”亚专科计划未来三年引进专家、开展专项科研,深入研究脓毒症免疫机制,探索免疫调控治疗策略,提高救治成功率。


● 服务升级


 构建全域健康生态。依托医院互联网平台,打造“重症康复云管家”系统,提供远程随访、居家呼吸康复指导等服务,破解患者出院后管理断层难题;联合社区医院建立“高危患者筛查网络”,对慢性病、肿瘤等群体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同步构建“家庭-ICU-康复机构”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生态,开发重症患者营养、心理支持标准化路径。在人文关怀领域,创新家属参与诊治、VR探视等模式,让重症医疗更具温度。例如,“重症康复云管家”系统将为患者提供远程随访、居家康复指导、健康科普等全方位服务;联合社区建立的“高危患者筛查网络”,为高危人群提供动态风险评估与早期干预。


 我们坚信,通过技术突破重塑救治能力,通过学科精进筑牢专业根基,通过服务创新延伸生命关怀,重症医学必将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坚实防线。让我们以科技为翼、以仁心为舵,共同开启危重症救治的新纪元!




往期推荐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① | 专注呼吸健康,领航医疗前沿!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② | 以科技之精微,护生命之绚烂!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③ | 精准治疗,重获新“心”!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④ | 延续爱,让每一位患者健康抱婴!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⑤ | 智探胃肠奥秘,重塑消化健康!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⑥ | 融贯中西守正道,承古开新护民康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⑦丨三十载砥砺深耕,见证生命康复奇迹!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⑧ | 中枢解码彰专业,神经诊疗显匠心


来源:重症医学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