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3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我们的专科
江门市中心医院康复专科护理小组于2019年成立,历经近六载的砥砺奋进与创新突破,服务范围覆盖江门地区,成为江门市康复护理专科领域的主力军。起步阶段,小组聚焦慢阻肺肺康复和脑卒中功能康复,如今,服务已拓展到围术期快速康复、慢病管理、陪护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让临床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都从中受益。小组共举办培训班18场次,培训并考核学员1148人,在省市内授课 50 次,并多次在竞赛中获奖。由专科护士组成的团队,不仅开展康复护理门诊、改善院内专科项目,还深入基层推广适宜技术,通过互联网提供护理服务。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团队积极落实健康全程管理政策,推广快速康复理念,助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我们的专长
1.气道廓清技术:结合主动循环呼吸、体位引流及振动排痰,高效清除分泌物,改善肺通气,降低感染风险。
2.呼吸训练与呼吸操: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个性化训练,增强膈肌力量,缓解呼吸困难,提升运动耐力。
3.吞咽功能评定与经口间歇置管:精准评估吞咽障碍,提供安全肠内营养支持,减少误吸风险。
4.体位管理:优化肺部通气分布,促进呼吸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
5.良肢位摆放:预防并发症,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为功能康复奠定基础。
6.体位转移技术: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跌倒风险,增强核心稳定性。
7.关节松动技术:缓解关节僵硬、减轻疼痛,增强神经肌肉的控制,为功能性训练奠定基础。
1.家庭康复指导:提供教学视频,帮助家属掌握基础康复技能。
2.社区联动:与区域内社区卫生中心合作,通过“精准评估-高效干预-全程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助力患者重获健康呼吸与生活质量。
我们的专家
彭美娟护士长自2018年担任江门地区脑卒中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技能培训基地负责人以来,系统推进康复护理技术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新性采用“导师制”培训模式,通过举办系列技能培训学习班,实现康复护理技术向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区的纵深发展。以项目管理模式在院内系统推广呼吸训练、肺部廓清、体位管理及呼吸操四大核心技术,累计培养护理骨干93名,降低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率的发生率。
她在神经重症护理与康复护理领域开创了多项特色护理技术。在科室率先开展鼻肠管置管技术,解决误吸反流患者的营养问题,并积极构建多团队协助的鼻饲患者营养管理模式,有效改善管饲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后续康复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自主研发具有恒温功能的一次性湿化器,有效解决了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问题。有力推动了区域康复护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业30年,获广东省杰出科普护士提名奖、江门市名护等荣誉,2023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广东省护理创新用具大赛三等奖。近3年,带领团队斩获省市级个案大赛及科普大赛奖项10多个,用专业与执着在康复护理领域树立了标杆。
团队由16名省级专科护士组成,涵盖卒中康复、危重症、肺康复、个案管理等5大方向,具备多学科协作和服务能力。
团队承担市级课题7项,开展新技术4项,发表核心论文3篇,获国家专利2项,每年主办以康复护理为主题的学习班、肺康复护理技能推广培训班,搭建地区学术交流平台,传递最新专科护理前沿知识。
我们的坚守
团队每年以项目改善管理形式,构建质量控制环,从前期调研到方案制定,从措施落实到培训管理,收获临床科室一致好评。项目实施成效显著:科室肺康复流程指引制定达标率100%,护理人员培训覆盖率90%以上,临床推广落实率达80%。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团队在专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实质性成果。
团队始终坚守“生命至上、质量为先”的服务理念,创新建立“跨专业协同式” 培训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由医疗、护理、医技领域的专业骨干组建的培训团队,为康复护理人员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逐步搭建起一套科学的康复护理专科培训体系。在实践中,我们聚焦肺康复等核心技术,不仅大力推广普及,还通过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加强人才梯队培养,让康复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服务基层、服务患者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初心,团队定期深入五邑地区各级医院,分享先进的康复护理理念和实用技术,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康复服务。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康复护理专科建设,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为提升区域整体康复护理水平全力以赴,为守护群众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我们的故事
康复,不只是伤口的愈合,更是生命功能的重建,是一段充满挑战、坚持与希望的旅程。余叔的故事,是我们康复护理团队与患者、家属共同努力的真实写照。2024年8月4日,余叔因病入住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后因病情恶化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转入ICU。9月11日转回病房时,他已气管切开,口唇和舌尖部分坏死,四肢肌力仅3级,严重营养不良,吞咽功能几近丧失,几滴水都会呛咳。经历ICU 38天艰难治疗后,他和家人都身心俱疲。在多学科联合评估后,康复护理团队迅速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抗阻运动,余叔逐步实现坐起、站立、再到独立行走;通过神经电刺激、冰水刺激、吞咽反射训练,逐步恢复了基本进食能力;拔除气切导管前,呼吸肌力训练循序渐进,哪怕痰和鼻涕眼泪齐飞,也咬牙坚持,只为能再次听见自己说话的声音。恢复期间,他情绪反复,我们耐心沟通,远在美国的弟弟也视频鼓励他。每一次小进步,都是他与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10月23日,余叔终于能自己走出病房,虽然口腔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但他的康复之路,已在坚持与专业中开出一朵绚丽的花。
在胸外科,68岁的林叔同样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康复之路。30多年烟龄让他患上慢阻肺(COPD),肺功能本就羸弱。今年初,他因早期肺癌接受肺叶切除术,手术虽成功,但术后翻身都会气喘吁吁。“医生早说过,我恢复会比别人难。”林叔坦言。作为康复专科护士,我们第一时间为他制定肺康复计划:从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到渐进式运动训练。起初他练几下就泄气,我们便一遍遍演示鼓励,直到他掌握呼吸技巧,血氧从90%稳定到95%。运动从床上踝泵到床边坐起,再到在搀扶下步行10米,每一步都来之不易。期间他也曾情绪低落,我们每日陪伴,倾听,鼓励他坚定信心。
术后一周,林叔顺利出院,他感慨:“原来肺康复不是可有可无,是救命的关键!”康复护理是用专业托起生命尊严的温暖守护,每一份精心定制的康复方案,都是我们为患者搭建的 “康复之桥”;每一次耐心的陪伴与鼓励,都像点亮前路的明灯。我们坚信,在康复这条充满挑战的路上,我们一直会用专业与温情,陪他们一步步重拾生活的希望。
我们的未来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患者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康复护理专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技术革新层面,我们将通过引入AI智能技术,将患者的过往病史、评估数据、康复预期等信息进行深度整合分析,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康复方案,精准提升康复治疗效果。学科建设上,我们将积极推进亚专科细分发展,专门成立神经康复护理、骨科康复护理、老年康复护理等多个亚专科小组,推动护理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同时,强化跨学科协作,与康复医师、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携手组建多学科联合团队,共同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涵盖生理康复、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多维度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服务升级方面,充分借助互联网医院平台优势,将康复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至患者家中,提供远程康复指导、在线健康咨询、实时问题解答等服务,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护理支持。
往期推荐
来源:康复专科护理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