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专科能力报告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⑥ | 融贯中西守正道,承古开新护民康

时间:2025-04-24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江门市中心医院

中医科

 作为五邑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之一,江门市中心医院中医科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在传承国医精髓的同时融合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我们的专科




 中医科正式成立于1979年,迄今已有40余年历史。2010年‌由国家卫生健康部门授予“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2016年获评为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2024年成立“广东省名中医杨伟明工作室”;2025年获得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


 多年来,中医科紧跟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创新,现已形成以中医内科为主导,并涵盖中医消化科、肝病科、肿瘤科、呼吸科、血管病科、脑病科、糖尿病科、妇科以及针灸康复科等9个临床专科的学科体系。





我们的专长




 江门市中心医院中医科秉持“守正创新”之理念,深耕中医领域,以卓越专科实力为根基,在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精准辨证遣方,构建多元剂型体系


 中医科高度重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将内服中药与外治手法有机结合。在中药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传统中药饮片,满足患者个性化煎煮需求;还配备颗粒冲剂,方便患者携带与服用;更有特色中药膏方,针对慢性疾病及体质调理,实现精准调养。



 (二)承传统疗法之妙,彰特色诊疗之优


 1、承传统疗法之妙


 中医科重视内外兼治,除了为患者提供中药饮片、颗粒冲剂、中药膏方外,还大力开展如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疗法、中药贴敷、耳穴压豆、中药熨烫治疗、刺络放血等中医传统疗法。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各种传统优势治疗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技术体系。


火针

耳穴疗法

穴位贴敷

中药熨烫治疗


自血疗法

埋针治疗

拔罐疗法

刮痧治疗


 2、彰特色诊疗之优


 中医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以中医脉象诊断、舌面象声音诊断、中医体质辨识、个性化养生调理及经典处方五大系统合一的中医经络体质辨析、切脉针灸、岐黄针、浮针等特色针法、芦箱灸、隔姜灸(督脉膀胱经)、赵氏雷火艾条灸等特色灸法、耳部全息铜砭刮痧等独具特色的诊疗一体化体系。


●  特色诊疗技术介绍


1、切脉针灸

——对《黄帝内经》针法的总结与发扬


◆  切脉指导:切脉指导辨证、针刺取穴、针刺手法、针刺补泻,以及判断针灸疗效,克服了针刺的盲目性,避免了针灸疲劳。


◆  适应症:切脉针灸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肿瘤、过敏性鼻炎、哮喘、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痛经、失眠、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各科病症,尤其对重症和疑难病的诊治有其独到之处。


2、岐黄针与浮针

——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服务产物


 岐黄针疗法针具独特,“不留针、取穴少、见效快”。每次治疗仅取2-4个穴位。同时,它结合运用了《内经》中的“五刺”法,以及十二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每次治疗只需约10-15分钟。


 浮针疗法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每次治疗取穴1-3个穴位。而且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留置软管,持续刺激穴位,达到良好效果。患者在留管针过程中一般没有不适感,接受程度高。


◆适应症:


·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肩周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中风、面瘫、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等;


·妇科、内科杂病:如痛经、便秘、排尿功能障碍等。


岐黄针疗法

浮针疗法


●  特色灸法


 科室能开展多种灸法,如葫芦箱灸、隔姜灸(督脉膀胱经)、赵氏雷火艾条灸等,可达到和阴阳、延缓衰老,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强身益寿的功效。它适用于颈肩腰腿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慢性呼吸疾病等多种病症,以及免疫力低下需要改善体质的亚健康人群。


葫芦箱灸

隔姜灸(督脉膀胱经)

赵氏雷火艾条灸


●  耳部全息铜砭刮痧


 用刮痧板在耳廓经络或穴位进行刮拭,以出痧的方式宣泄体内“浊气、邪度、瘀滞”,疏通气血,调和阴阳,活血化瘀,排毒解毒,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达到扶正祛邪、治病防病的作用。该方法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对失眠效果尤其显著。




●  中医经络体质辨析


 科室引进中医经络体质辨析系统,该系统由五大模块组成:中医脉象诊断系统,舌面象声音诊断系统,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个性化养生调理系统,经典处方系统。


 优势:中医全科诊断;对人体无创伤、无介入,无需采血、无射线辐射;机器自动采集,自动判别,自动分析;采集分析数据可以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传输、查阅、调取,可实现筛选、统计、检索等功能。


 为临床提供依据,并可得出个体的健康状况,包括体质类型,体质特征,发病倾向,环境适应力等,并给出饮食调理,药物调理,运动调理及食疗食谱等个性化养生调理方案及经典处方。






我们的专家




●  学科带头人



 张双胜:江门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岭南名医、江门市名中医、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20余年。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并担任江门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深耕中西医融合疗法,精研呼吸道疾病及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秉持“肺脾为中心”呼吸疾病诊疗理念,以调理脾胃之法改善肺病症状,并创新性融合中医特色外治技术,多项疗法荣膺江门市先进医疗项目。于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力推动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实践与创新发展。从医以来,始终坚守“以病人为中心”的初心,凭借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临床经验,为患者量身定制规范、精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杨伟明: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江门名医,广东省首批中医师承指导老师。现任江门市中医院中医科顾问、广东医科大学及遵义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从医执教四十余载,潜心钻研中医经典,在脾胃病、疑难杂症等中医领域造诣深厚,患者遍布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多次投身重大疫情救治一线。新冠疫情期间,担任本市中医新冠救治组副组长,主导患者中医药诊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显著提升救治成效;同步为海外华人、侨胞开展远程会诊,疗效斐然,彰显中医药独特魅力。身为中医师承导师与省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以传承弘扬中医为使命,培育众多中医栋梁之材,为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卓越力量。

●  团队实力


 高级职称医师7人,研究生学历比例为75%,形成“资深专家+青年骨干”人才梯队;注重青年骨干培养,积极派选医护人员到国内知名中医学府、医院进修学习。


 发挥中医特色,参与多学协作机制,协同重症ICU、消化科、胸外科等多科室开展MDT会诊。并与多个科室,如肿瘤科、神经内科等开展联合查房,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  学术影响力


 近5年承担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2项,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多篇;团队成员在各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们的坚守




●  温情服务


 ①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


 推行“一人一方一策”,结合体质辨识、四诊合参,为患者定制涵盖中药、外治、养生指导的整合方案。针对慢性病、亚健康人群,设立“治未病”专科门诊,提供四季调养、药膳食疗等特色服务。


 ②引进设备,提升诊疗水平


 科室引进了中医体质辨识仪、经络检测仪等先进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诊疗服务。以患者体验为中心,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服务理念深度融合,提供“有温度、有深度”的硬核服务。


 ③传承中医经典,发扬中医特色


 建立“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开展经典医案研读、师承带教,培养青年医师“望闻问切”核心能力。开设中医特色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指导等服务。定期举办中医养生讲座和义诊活动,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  高质管控

 近3年来,年平均出院人次在1600以上,年门诊量近6万人次,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脾胃病、失眠、颈肩腰腿痛,咳喘、肿瘤、中风后遗症等,疗效显著;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九贴敷疗法,每年服务患者服务超千人,广受患者赞誉。


 中医科严格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规范,推进中医特色医疗规范化。细化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操作标准,把控中药配伍禁忌;规范针刺、艾灸等操作消毒与防控流程,明确禁忌症与适应症;以中医四诊结合西医诊断,保障病历完整可追溯。




我们的故事




●  与死神赛跑,仁心仁术创造生命奇迹——记中医科救治呼吸心脏骤停患者


 2025年3月的某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因为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在中医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午3点,一阵急促呼救打破病区宁静。“医生!快救救我老公!”一位中年女子神色慌张冲进中医科医生办公室。原来,科室一位住院患者突发晕厥。值班李医生迅速上前查看,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生命危在旦夕!


 “时间就是生命!”中医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医护人员火速到位,同时邀请相关科室协同抢救。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一系列急救措施紧张有序展开。


 抢救室内,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抢救室外,家属心急如焚,却始终怀揣希望。历经近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抢救成功! 


 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患者因呼吸心跳骤停时间过长,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意识能否恢复仍是未知。家属虽焦虑犹豫,但出于信任,选择继续在中医科治疗。医护人员彻夜守护,与死神展开一次次较量。随着病情变化,家属听从建议,将患者转至ICU进一步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患者再次转回中医科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科联合多学科力量,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采用针灸“醒脑开窍”,以针刺特定穴位,激发大脑功能;运用推拿“活血化瘀”,通过手法刺激经络气血运行;配合中药熏洗“通经活络”,借助药力和热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在家属的悉心陪伴下,患者病情日益好转——从昏迷不醒到逐渐恢复意识,再到如今能与人交流、自主运动。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中医科全体人员的心血,饱含着家属的殷切期盼。


 此次成功抢救案例,是中医科医护人员用行动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职业精神的生动诠释。熟练掌握现代医疗技术的中医人,在中西医融合的道路上彰显中医药独特魅力。




我们的未来




 中医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其传承创新发展备受重视,中医科软硬件提升,就医体验改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更加重视,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中医药在解决疑难杂症、功能性疾病、慢性病、心理问题及非手术期治疗等实际临床问题方面,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未来,中医科将在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工作单位”和“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的基础上,以省名中医工作室、省中西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为契机,依托三甲医院优势,加强专科建设,突出中医在优势病种上的作用,做大做强专病、专科,整合中西医优势,形成双向诊疗模式。


 展望新程,我们将继续秉"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精神,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优化服务,努力让中医药文化瑰宝,在临床诊疗中绽放光彩,福泽百姓。



往期推荐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① | 专注呼吸健康,领航医疗前沿!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② | 以科技之精微,护生命之绚烂!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③ | 精准治疗,重获新“心”!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④ | 延续爱,让每一位患者健康抱婴!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⑤ | 智探胃肠奥秘,重塑消化健康!




来源:中医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