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7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我们的专科
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是广东省及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科室现开放床位80张,设有两个住院病区及消化内镜介入诊疗中心,配备本地区最先进、最齐全的消化专科诊疗设备。年门诊量逾10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约4000例,临床治愈好转率在95%以上,专科综合诊疗实力位居全省领先水平。
专科建设成果显著,拥有全国内镜医师培训学院基本内镜培训基地、广东省“限制临床应用技术”——消化内镜技术培训基地、广东省炎症性肠病联盟单位、广东省ERCP联盟常务理事单位、CHESS江门市门静脉高压联盟理事长单位等五大国家级/省市级技术平台,在消化内镜“3E技术(ERCP/ESD/EUS)”领域具有显著技术优势,持续引领区域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发展。
我们的专长
本专科作为区域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标杆,汇聚多项国内领先技术,构建覆盖胆胰、食道、胃、肠及疑难肝病的全链条诊疗体系,形成八大核心优势:
胆胰疾病微创诊疗领跑者
自1993年在区域内率先开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技术以来,累计完成胆管取石、胆道支架置入等高难度介入治疗超万例,年手术量超400台,成功率保持95%以上。2016年引入珠三角地区首台SpyGlass胆道镜系统,实现胆胰管腔内可视化精准诊疗,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超声内镜介入技术高地
配备高端超声内镜(EUS)系统,年完成EUS诊疗近600例。除常规诊断外,创新开展EUS引导下胰腺囊肿引流、胆道穿刺引流(EUS-BD)等复杂操作,建立胆胰疾病微创治疗新模式。
复杂肝病多学科诊疗中心
2022年建立江门地区首个疑难肝病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中心,整合消化内科、放射科、介入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肿瘤科、肝胆脾外科、内分泌科、ICU以及病理科等多学科优势,重点聚焦慢性疑难复杂肝病诊疗,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疗服务。
小肠疾病全流程诊疗体系
作为省内地级市医院中最早开展双气囊小肠镜技术的单位,年完成小肠镜检查约200例,联合胶囊内镜构建"双镜联查"模式,精准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疑难病例,检出率达省内先进水平。
炎症性肠病规范诊疗平台
建立粤西首个炎症性肠病(IBD)专病门诊,开展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内镜下狭窄扩张等特色技术,组建IBD MDT团队,形成该疾病从诊断到随访的全病程管理体系,年服务患者超1000人次。
胃肠动力精准评估先锋
创建全省地级市首家专业胃肠动力室,配置高分辨率测压系统、24小时PH-阻抗监测系统、胃电图等先进设备,开展食管功能检测、胃食管反流定量分析等特色项目,年完成评估300余例。
内镜微创治疗示范基地
年开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肿瘤切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等三四级内镜微创手术逾千例,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居区域前列,实现了消化道早癌、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R0级切除,避免外科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内镜精准止血绿色通道
开展急诊内镜快速止血,结合组织胶注射/套扎/硬化剂“三重保险”技术,消化道出血抢救成功率超95%。肝硬化静脉曲张止血成功率超90%,急诊内镜止血响应时间<30分钟,多项技术指标居华南地区前列。
我们的专家
● 学科带头人
尹合坤
三级主任医师,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首席顾问,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江门名医、岭南名医。从事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专注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治。担任江门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江门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主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科管理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肝硬化、胆胰疾病的诊治,在ERCP治疗胆胰疾病及双气囊小肠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主办“珠中江”消化病学年会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推动区域学术交流,致力于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工作,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助力人才梯队建设。
李启祥
三级主任医师,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科党支部书记,广东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五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门名医、岭南名医、南粤好医生、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担任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门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疑难危重症诊疗经验,年均完成三、四级内镜手术约250例次。
擅长胆胰疾病微创治疗,如胆总管取石、胆胰管狭窄扩张、支架置入、鼻胆管引流(ENBD)等,熟练开展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硬化术、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内镜下止血等内镜下微创治疗。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消化内科专业常见病、疑难病诊治及复杂技术问题的处理。
● 团队结构
消化内科团队现有医护人员69名,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6人),博士2人、硕士19人,形成“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术梯队。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人才培养机制,定期选派骨干赴上海长海医院等国内顶尖消化病中心进修,并引进高层次人才,保障学科持续发展。
科室有广东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五邑大学兼职教授及硕士生导师3人,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临床教学任务。每年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30余名,具备丰富的住培教学经验。
在多学科协作方面,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如:疑难肝病组——联合风湿免疫科、感染科、放射科等开展慢性疑难复杂肝病综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组——整合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病理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资源,实现精准分型与长期管理;胆胰疾病组——依托ERCP技术团队,联合外科、介入科等处理复杂疑难胆胰病例。
消化内科秉承“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百年院训,团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消化系统疑难病与急危重症救治,通过MDT模式、规范化培训及临床研究,持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查得准、治得精、管得细"的全周期诊疗服务。
● 学术影响力
近三年,消化内科团队累计开展新技术6项,获省级科研项目4项,省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立项3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团队成员在各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们的坚守
● 以专业坚守托起生命之重
在医疗质量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上,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始终秉持"生命至上,质量为先"的底线思维,以高标准锻造诊疗品质,用创新服务诠释医者仁心,构筑起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的坚实堡垒。
● 以质控体系筑牢安全防线
科室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每月开展的"质量安全雷达扫描",强化核心质量指标的动态监测,对诊疗质量实施持续改进,实现从内镜操作规范到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 用客观数据见证专业价值
近三年来,我科聚焦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等重点病种,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临床路径规范化管理及内镜技术迭代升级,实现诊疗质量系统性提升。内镜诊疗并发症防控成效保持区域领先水平。质量曲线每毫米的精准攀升,记录着团队对医疗本质的不懈追寻。
我们深知,坚守不仅是技术的精进,更是对生命敬畏的承诺。当凌晨三点的内镜室依然灯火通明,当90岁高龄患者通过POEM手术重获吞咽能力,当年轻IBD患者带着我们的《饮食“红绿灯”手册》重返职场,当康复患者送来手写的感谢信——这些瞬间,定义了什么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病灶的消除,更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有尊严地绽放。在这里,医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是数据,更是故事;是职业,更是信仰。
我们的故事
在消化内科的世界里,每一间病房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次问诊都饱含着对健康的渴望。这里是希望与病痛交织的舞台,医护人员用他们的专业和仁心,跑出“仁济微创”加速度,为患者点亮希望的灯塔。
7年前,一枚近20厘米长的胸主动脉金属支架把张女士(化名)从胸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线上拉回来。7年后,张女士的胃底发现肿瘤,而肿瘤距7年前的胸主动脉金属支架仅仅1厘米,如果采用创伤最小的技术内镜下电切除肿瘤,这道胸主动脉的“守护符”将变成影响胃部手术的一道难题。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李启祥主任的带领下,迅速组织多学科MDT团队协作,结合国内多位知名消化内镜专家远程会诊协助,与电刀设备工程师沟通高频电刀参数设置等细节。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充分的知情同意后,团队最终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一套个体化、安全、可靠的内镜手术方案。用头端长度2毫米,直径不到1毫米、细如针尖的内镜电刀,在确保不影响胸主动脉金属支架前提下,成功切除上述肿瘤,上演了一场“针尖上的舞蹈”。术后,张女士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恢复迅速:术后第1天便可下床活动,第3天便恢复了饮食,术后第4天顺利出院,重新拥抱健康生活。
近日,消化内科顺利完成一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嵴切开术(STESD)微创手术,成功帮王叔(化名)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食管憩室顽疾引起的进食问题。这项技术无需开胸开腹,仅凭一根细长的内镜在食管内“穿隧道”“拆口袋”,耗时不到1小时,几乎未出血就顺利完成了。术后48小时,患者恢复进食,术后第3天,顺利出院,刷新了食管憩室疾病治疗的“微创速度”。
我们的未来
作为消化内科发展的核心方向,我们将围绕技术创新、学科深化及服务优化三大方向,绘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技术规划:引领精准医疗潮流
1. AI辅助诊断系统:重点开发胃肠镜影像智能分析平台,实现早期胃癌、结直肠癌及炎症性肠病的智能筛查,提升病变检出率,缩短诊断时间。
2. 机器人辅助内镜手术平台:推进机器人辅助内镜下ESD、ERCP、EUS等复杂手术,提高操作精准度,降低并发症风险,逐步实现微创治疗的标准化。
3. 分子诊断技术:联合检验科开展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肿瘤标志物液体活检等检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学科建设:打造亚专科诊疗高地
1. 亚专科细分:聚焦肝胆胰疾病、胃肠动力障碍、炎症性肠病、慢性肝病、消化道早癌五大核心方向,开展前沿技术项目,提升复杂疑难危重病例救治能力,深入推进多学科协作诊疗。
2. 科研创新:与院校及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围绕肠道微生态调控、靶向药物研发等方向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力争实现国家级课题突破。
3. 人才培养:实施“亚专科导师制”,实现青年医师全方位发展;同时选派骨干赴国际顶尖机构研修,提升团队整体竞争力。
服务升级:构建全周期健康生态
1. 互联网医院延伸服务: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拓展使用,覆盖慢性肝病、IBD等患者的长期随访需求,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2. 健康管理闭环:建立“筛查-干预-跟踪”体系,针对高危人群开展胃癌早筛项目,结合营养科定制个性化饮食方案。
3. 区域医疗协作:与基层医院共建消化疾病分级诊疗网络,通过远程会诊及技术帮扶,提升区域诊疗同质化水平。
未来,消化内科将以技术突破为引擎,以学科深耕为根基,以患者为中心构建智慧化、全链条医疗服务体系,力争成为区域乃至全省消化疾病诊疗的标杆中心。
往期推荐
☞ 专科能力报告-医疗篇① | 专注呼吸健康,领航医疗前沿!
来源: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