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专科能力报告

专科能力报告-医技篇① | 智绘精准影像,护航健康未来!

时间:2025-03-11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西江潮涌,医脉绵长。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江门市中心医院历经百年积淀,正昂首挺进第二个新的百年辉煌。2025年底,江海新院区首期将投入使用,“一体两翼多极”新格局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推出专题策划《专科能力报告》,全面展示各专科实力和风采,以砥砺全体仁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这一个个专科,是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院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部署奋力改革提升的优秀集体。我们以改革不避己短的勇气、奋进敢于自励的信心梳理学科脉络,以全景视角呈现临床、医技、护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实力。这不仅是一份能力清单,更是一部镌刻着仁济医者初心与智慧的奋斗史诗。

江门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

 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以国内前沿影像设备集群与模块化AI诊断平台为支撑,构建全周期精准影像诊疗体系,打造区域放射影像诊断中心;依托一体化云影像平台、人工智能科研数据创新平台,实现临床质效、科研转化双提升,持续引领区域影像医学发展标杆。


我们的专科




 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设有腹部、心胸、乳腺、神经骨肌4个亚专业组,围绕多学科诊疗及科研合作、新技术开发应用、人才梯队培养等方向持续为患者开展全流程优质影像诊疗服务,年服务患者超50万人次。


1995年放射科第一台MRI

1995年放射科DSA操作

2007年全省地级市首台东芝64排CT落座我院

 2024年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拥有包括胸部、腹部、乳腺影像组学、医学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等多个优秀科研团队,牵头组建江门市医学影像研究所、江门市医学影像智能计算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江门市中心医院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研平台,是江门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专业学术水平最顶尖的放射影像学诊断、科研、教学和培训基地,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科室牵头成立了江门市放射影像专科联盟(首批7家单位),通过统一诊疗服务规范,实现标准化诊疗,以定制化、多形式的同质化培训和高质量医疗技术资源对基层单位下沉,助力双向转诊,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我院是江门市放射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牵头制定《江门市放射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质量控制标准》,规范我市放射影像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促进医疗质量同质化和持续改进,协助江门市卫生健康局推进江门市放射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




我们的专长




 (一)特色技术清单:


 双能CT深度学习双引擎智能高清成像技术(国内领先);

 心脑血管AI动态血流、功能智能分析系统(省内领先);

 无限制心脏冠脉CT成像、超大范围血管成像技术(省内领先);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MRI增强成像技术(省内领先);

 CT能谱技术联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对门静脉血管精准成像(市内首创)。


胸痛中心心脏CT-FFR(左)、胸痛中心心肌灌注(中)、AI手术规划(右)


 (二)技术解读:


 双能CT深度学习双引擎智能高清成像技术:


 用人工智能给影像“去雾”——实现高清“0”噪声级别图像,即便只用常规CT 1/5的辐射量,也能让2mm的早期肺癌结节、1mm的冠状动脉钙化点“无所遁形”。


 心脑血管AI动态血流、功能智能分析系统:


 急诊影像“分秒必争模式”启动:仅用0.28s(比一次眨眼更快)即可实现脑出血和脑缺血的鉴别,1分钟即可实现全脑功能评估,2s转换衔接心脏扫描和体部扫描,精准定点扫描肺动脉、心脏冠脉、主动脉疾病,为急诊患者抢夺宝贵的救治时间。


 AI预警心脏“交通堵塞”:一次CT扫描,看清血管堵不堵、血流够不够,就像给心脏做“早高峰巡查”——通过256层CT快速扫描,AI自动构建心脏血管3D地图,不仅能看清血管有没有“路障”(斑块/狭窄),还能用AI模拟血流“车速”,算出关键指标: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


 评分低于0.8?说明这段血管可能“堵车严重”,需要及时“疏通路况”!



 (三)设备矩阵:


 GE Revolution Apex 256排CT:胸痛患者极速排查心梗/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三联征,心脏供血不足“预警”;

 西门子SOMATOM Force双源CT:痛风石的检出、结石成份分析、脂肪肝定量、肿瘤血供及浸润程度精准评估;

 联影uMR 780光梭3.0T磁共振:肝癌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小肝癌精准诊断;

 飞利浦Ingenia 3.0T全数字磁共振:数字乳腺三维动态成像,精准识别早期乳腺癌。


GE Revolution Apex 256排CT

西门子SOMATOM Force双源CT

联影uMR 780光梭3.0T磁共振

飞利浦Ingenia 3.0T全数字磁共振




我们的专家




学科带头人

龙晚生


 1962年7月出生,汉族,1990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放射诊断专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曾任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放射科主任、医院副院长,现为医院顾问、江门市医学影像智能计算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从事放射科诊断工作40余年,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四本,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六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7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门市连续三届优秀中青年专家,江门市名医,江门市首席医学专家。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⑦ | 龙晚生:医教研齐头并进 笃行不怠


崔恩铭


 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曾任放射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岭南名医,美国IUPUI附属医院访问学者。


 从事放射诊断工作10余年,擅长腹部影像诊断,主攻肾脏和肝脏肿瘤的影像组学研究,受聘为广东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督导,入选《岭南名医录》。主持省市级科研立项10余项,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European Radiology》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2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著7篇,在国际顶级专业学术会议发言3次、电子展板2次。荣获江门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团队结构:

  • 金字塔式职称梯队:构建“老-中-青”精英团队

  • 塔尖引领: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津贴专家、博导)1人 + 放射科业务、科教、亚专科组长7人(硕导6人)

  • 中坚力量: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5人(亚专科骨干)

  • 新生代储备: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24人(硕博士学位在读7人)

  • 青年骨干“双链培养体系”:临床+科研双轨制孵化

  • 建立完善的梯队式人才培养计划,内培外引,持续造血

  • 亚专业定向孵化:按心胸/乳腺/神经骨肌等方向定制培养路径

  • 引进冯宝博士领衔搭建影像组学平台,成立医工交叉实验室,培养跨学科人才(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博士研究生1-2名)

  • 柔性引进刘再毅教授团队,导入多中心研究资源,对接国内高水平医疗科研平台,联合培养重点骨干人才

  • 阶梯式课题孵化:从院内杰青、市级基金到省部级项目、国自然皆有团队立项,逐步提升专业能力和科研素养。

  • MDT协作“全链路模式”

  •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成立院内MDT团队共12个,涵盖结直肠癌、胎儿医学、疑难肝病等多个亚专业及病种;

  • 以亚专业组成员为基础,全方位对接临床科室MDT协作,2024年开展多学科会诊及MDT278次,对涉及多学科、多系统的门诊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 建立疑难危重症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为住院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




认真审核放射诊断资料

学术影响力:

 近3年,放射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厅市级科研立项19项,获批研究经费98.4万元;累计发表SCI论著18篇(最高影响因子 14.7分)、中文核心期刊7篇,获批国内专利3项。


 任职国家级专业协会委员2人,省级专业协会副主任委员4人、常委4人,市级专业协会主委及副主委3人,省级专业协会委员13人。岭南名医3人,江门市名医2人。




我们的坚守




数字化驾驶舱管理平台(左)、辐射剂量与对比剂注射管理系统(右)


  • 质控体系:精准影像“双轨制”质控引擎。


  • 标准全流程管控
☞ 清单式患者信息核对(查对制度结构化);
☞ 急诊报告双保险:中高年资医生初审 + 交叉复审制度,有效降低重大漏诊;

☞ 辐射/对比剂剂量安全盾:基于患者体重的智能化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个性化方案。


  • 智慧管理模式
☞ 智能检查自动预约及签到系统 + 数字化驾驶舱管理平台;
☞ 放射专科联盟-区域网络系统;
☞ 超20个AI诊断模块、AI手术规划智能分析系统;

☞ 辐射剂量与对比剂注射管理系统。


  • 效果数据:


  • 近3年,放射科实现医疗事故发生事件0宗、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 急诊CT影像检查报告2小时完成率95.10%、报告书写合格率99.66%、危急值报告率99.81%(2023年数据)。


  • 特色服务:


  • 多中心快速诊疗通道:快速对接胸痛、卒中、创伤中心等多个中心及急诊绿色通道;
  • 多模态检查一站式评估:冠脉CT+FFR血流评估单次检查同步完成、超大范围血管一站式成像分析。




我们的故事




 一名45岁的女性患者在一次常规体检中,通过乳腺钼靶检查发现了数个微小的钙化点。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但放射科赖婵副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意识到这些钙化点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秉持为患者健康利益着想的出发点,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赖医生建议患者进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并结合最新的数字化乳腺断层合成技术(DBT),对可疑区域进行了详细扫描。这项技术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诊断图像,有助于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经过快速分析大量数据,最终确认该钙化点为早期乳腺癌病灶。得益于早期发现,该患者接受了保乳根治手术,避免了全乳切除带来的心理和生理负担。术后恢复良好,定期复查未见复发迹象。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放射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这位患者的经历成为社区内女性健康意识提升的一个典型案例,鼓励更多女性积极参与定期筛查。




    我们的未来




     胡茂清(放射科主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追赶技术革新浪潮,要把现有学科进行细分,围绕患者健康最大利益进行服务升级,全面提升影像诊断的精准性与效率,满足患者和临床需求。




     我们深知技术革新是科室发展的关键。要积极推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与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同时深挖现有软硬件平台的潜能,开展高级别功能成像技术,更好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一体化云影像中心的搭建能够实现影像资料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同时探索互联网+影像诊断服务的新模式,如远程影像诊断和在线影像咨询,以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我们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提升科室综合实力。要持续加强创新学术交流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亚专业组的建设、打破学科壁垒、优化专科组织形式,与临床科室、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学科全面、均衡发展。


     未来我们既要主动、积极拥抱AI,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也要坚守影像诊断的临床本质,让精准影像真正成为患者诊疗路上的“灯塔”。





    来源:放射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