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学习动态

【我心向党】医海搏击 全心为民——记我院钟开运老书记

时间:2021-04-20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钟开运

1970年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

到云南偏远卫生院工作

1980年,调回江门市中心医院妇产科

1991年开始担任医院领导,

人们一直尊称他为钟书记

是“全心为民”的钟书记


(一)


自1970年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钟开运书记服从祖国的需要,迈出校门,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捧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十年,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边疆医疗卫生事业。


勐捧地区,地处中老(老挝)边界,遍布热带雨林,是热带流行病的高发区。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恶性疟疾、钩端螺体等多种疾病流行,夺走不少患者的生命。防治疟疾是当地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刚报到第二天,钟书记就背起药箱,跟老同志一道翻山越岭,下乡防病治病。深入村寨才知道,西双版纳远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浪漫。当时卫生条件甚差,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历史遗留不良生活习俗,如人畜同居,到江河处大小便等陋习,成为流行病的温床。

有人戏称: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粪成堆。傣族村民讲的是傣语,住的是竹楼,吃的是手抓糯米饭,从内地到这里,犹如到了国外,一切要从头适应。但是经过相处,傣族乡亲淳朴热情、待客如亲人的民风,使他深受感动,很快安下心来,全力投入工作,刻苦学习热带防治知识,使自己尽快适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需要。对流行病必须坚持防重于治,除了诊治病人,他经常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深入民居,宣传卫生知识和发动群众改造不良卫生环境,从根本上清除流行病的温床。经过共同努力,使疟疾等流行病明显下降。

在工作中,他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常得到他们热情帮助。一次在下乡防病中,尽管注意了预防措施,他还是感染了恶性疟疾,连续几天寒颤高热,全身疼痛,经当地乡亲悉心照料才转危为安。钟书记在感激当地乡亲的同时,也把少数民族视为亲人,热心为他们服务。一次接到电话,得知一傣族患儿高热抽搐,神志不清,急需救治。他立刻背起药箱出诊,急步来到河边时惊呆了。平日能趟水过去的小河,由于山洪暴发,顿时成了滚滚激流,连熟悉水性的当地人也不敢冒然下水。这是通往患儿住处的必经之路,在等待一个多小时以后,水势不退反涨,此时的他救人心切,心急如焚,想着必须立刻过河救人。面对眼前这位下定决心的医生,带路的傣族小伙拗不过,只好头顶药箱,冒险游泳渡河,钟书记紧随其后,在急流中几经拼搏,被湍急的洪水冲向下游百多米,在危机之中攀住树枝才勉强爬到对岸。上岸后他也顾不上后怕,马上赶到村寨诊治患儿。患儿患的是恶性脑型疟疾,由于救治及时,病情好转得救。


当年的勐棒卫生院刚扩建,条件很差,住的是竹笆草房,连基本的医疗设备都缺乏。但当地病人多,交通不便,患者必须尽可能在本地医治,钟书记作为卫生院负责人之一,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一边筹建砖瓦病房,一边充分利用现有竹笆房开展工作。他们在房内四周覆盖可隔离消毒的塑料膜作为手术室,与当时下放来院的医生一起边学边干,开展了多次急腹症及难产手术,创造了当地多个“第一次”,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的生命。

边疆长期缺医少药,许多眼病患者得不到专科诊治。一位傣族老大妈双目失明三年,经检查是常见的老年白内障。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困难,患者及家人迫切要求就地治疗,坚决不同意转院。但当时全院医生没人会做内眼手术。钟书记几经考虑,决定想方设法为她治疗。经过详细查阅有关资料,并买来猪头,用猪眼练习手术操作。后来他又利用回内地探亲的机会,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到眼科医院观看白内障手术,终于掌握了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方法。回到勐棒卫生院后,为老大妈成功进行了手术,使多年的盲人重见光明,还在当地还引起了轰动。于是乘势对全区开展眼病普查与防治,先后为23位白内障患者作了复明手术。后来,到此地巡视的北京医疗队的眼科医生说:真了不起,想不到在这样差的条件下,这里的白内障病人都让你们“扫了盲”。


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们边开展业务,边建设卫生院,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卫生院建设成为设施比较齐备,开展诊疗项目比较齐全的综合性中心卫生院。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摩雅龙”(傣语意思为“大医生”)。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钟开运书记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卫生工作者,并代表单位出席省先代会,接受表彰。



(二)


为照顾年迈体弱的父母,钟开运书记和上官明主任夫妇二人于1980年调回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因业务发展的需要,院领导决定选派男医生到妇产科工作。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王淑贤院长认为他是合适人选,他被派到了妇产科,至2013年正式退休,他在该科工作超过了30年。当时妇产科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男医生搞妇产科在该院还算“新生事物”。对他而言,从多年的全科医生转型为专科医生,许多东西需要从头学起,这是一个挑战。曾经也想过打退堂鼓,但是在王淑贤老院长、妇产科郭振仪老主任等前辈专家的鼓励和指导下,他经过刻苦努力,逐步掌握了妇产科的专科技能,成为该科的骨干之一,担任当时的妇产、五官科党支部书记。在与同科主任的密切配合下,促进了该科业务的不断发展,他被大家称为“娘子军党代表”。此后,医院不断吸收男医生到妇产科工作,使该科形成了男女医生配备的合理人员结构,有利于技术的发展。



妇产科是以医疗业务繁忙、风险高著称的专科,医护团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病人的优良传统,虚心向著名专家郭振仪主任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敢于创新,同郭振仪主任一起,率先在省内开展“腹膜外层次分离剖宫产术”,该术并发症少、效果好,获得江门市科级进步奖,并在省市推广。他在工作中应勇于挑重担、扛大任,1983年受医院委派,到阳江阳西、台山广海等地协助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当时正值计生工作高潮,他发扬连续作战作风,日以继夜上手术,共作输卵管结扎术250多例,圆满完成上级下派的任务。

钟书记对技术精益求精,在繁忙工作中挤出时间,刻苦专研,学习吸收国内外技术的新进展,并应用于实践。在妇产科肿瘤、复杂疑难病的诊治、不孕症诊治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断提高治疗水平,于1999年被评为江门市首届名医,并受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江门市中心医院首批妇产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热心培养年轻一代医务人员的成长,他指导的研究生已成长为主任医师,成为专科技术骨干。



(三)


钟开运书记于1991年起担任医院领导职务,在长达13年的院领导岗位上,他深感责任重大,始终严于律己,尽职尽责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把医院建成侨乡一流的医疗中心是他心中的奋斗目标。他和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一起,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发张张肖白院长等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团结全院职工,不断创新,使医院发展与时俱进。1994年是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关键的一年,但是对照条件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备的核医学科还是空白,必须建立并真正开展工作。在时任院长的领导下,一面筹建机房和购置设备,一面培养专科人才。钟书记多次前往省人民医院,争取得到该院领导及核医学科的支持和帮助,终于在要求的时间内建立起我院的核医学科,并顺利开展诊疗工作,一举通过评审,填补了我院这一专科的空白。


在相当长的时期,钟书记主管医院人事工作,他认为要建成一流的医院,关键是拥有一流的医技人才。由于专科发展迅速,缺少部分专科学科带头人,在加紧本院原有人才培养的同时,想方设法引进高素质人才。根据各方提供的信息,亲自到成都、武汉、上海、沈阳、昆明等地物色,考察所需的高层次专科人才。不但要看书面材料,还要到手术室实地考察手术技能,确保引进的人才具有真才实学,能成为医院专科发展的带头人,为提高医院的专科技术水平作出贡献。同时,着力抓医德医风建设,在全院倡导“德高医精”院风,培养“医德双馨”人才。

建设一流医院,要有一流的医疗环境。当年的中心医院虽然有数十年的历史,各方面有相当的发展,但尚未能适应快速增长的卫生事业的需求。医院领导班子决定新建一座综合住院大楼,但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钟书记同其他院领导成员一起,多次前往港澳,争取得到利国伟等多位善长仁翁的理解和鼎力支持,共筹得善款四千多万,加上自筹部分资金,使综合住院大楼顺利建成,大大改善了病人的诊疗条件。

培养高素质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对国内外的交流。为便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钟书记与时任院长一道到美国,同美国河滨市医学会建立了业务关系,签订了医学交流协定,分期派出技术骨干到美国医院进修学习,促进专科水平的提高。

钟书记在2004年退出院领导岗位,仍发挥余热,奋战在临床一线,无论在门诊、病房、手术室,都经常看到他繁忙的身影,尽其所能为病人服务,做到不迟劳苦,全心为民。




来源:《追寻前辈的故事》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