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学习·党史周读】党史百年·5月27日——6月2日
时间:2021-06-0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

(扫码听有声书)
1951年5月27日。毛泽东在听取陈赓、解方关于朝鲜战场情况汇报时,谈话指出:(一)志愿军总的政治任务是轮番作战。打法上同意彭德怀提出的不断轮番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即“零敲牛皮糖”的办法。在夏秋冬三季内将敌人削弱,明春则可进行大规模的攻势。(二)应加强政治工作,使全体干部和战士对朝鲜战局的长期性、艰苦性有充分认识与思想准备,但同时应指出胜利条件,强调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三)组织上完全同意“统一集中,减少层次,精干组织,提高效率”的原则。(四)入朝部队六个月左右换班。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歼灭退守上海的敌军15万人,解放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图为解放军进驻上海。

(扫码看详情)
1947年5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郑位三、李先念并转中原部队全体同志电。电报指出:我中原各部为着反对卖国贼蒋介石的进攻,从去年七月起在陕南、豫西、鄂西、鄂中、鄂东、湘西等地,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三十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所有参加这一斗争的部队,在和优势敌人的艰苦战斗中,虽然遭受了不小损失,但是基本骨干依然保存。中央希望你们加紧学习,根据中央路线检讨经验,团结一致,准备为着执行新的战斗任务而奋斗。 云南省禄劝县金沙江皎平渡口。1935年5月,红军在这里北渡金沙江。

(扫码看详情)
1940年5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听取朱德关于国共磨擦问题的报告。朱德指出:从打退国民党这一次反共磨擦中,我们得到一个大的教训,就是争取中间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顽固势力我们也要争取。毛泽东发言指出:朱总报告说得很对,我们还要努力争取中间势力,对顽固势力也要争取与分化,即使打了他们,也还要争取他们。不能把顽固派当作汉奸打,把中间派当作顽固派打。目前顽固势力削弱,中间派的势力增大,国民党军队的多数军官也是中间派。我们要大大组织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这就必须有统一战线的办法,如实行“三三制”的政权等,同时在理论上也要多作说明。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在泸定桥西头发起夺桥战斗,胜利抢占大桥。图为泸定桥。

(扫码看详情)
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在《解放》第四十期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文章针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的情况,阐述了游击战争的重要地位。文章指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为什么提起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呢?是由于中国这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由于中国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抗日游击战争主要地不是在内线近距离地直接地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这样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虽然仍处于辅助地位的抗日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游击战就有了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文章为抗日游击战争规定了六项方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文章还具体讲述了如何贯彻这六项方针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大革命高潮。

(扫码看详情)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胡乔木等谈到安徽农村改革问题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第二,管理水平提高了。第三,多种经营发展了。第四,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创立。图为大学旧址。

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由他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决定着重论述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两个领导方法,指出: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决定还指出:在运用这些领导方法时要注意抓住中心工作,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这也是在运用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这些原则时,必须注意解决的领导方法问题。这个决定以《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925年6月2日。周恩来向黄埔军校学生作题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的讲演。讲演着重论述了军队的性质和组织,指出:军队不是阶级,是一种工具;军队是压迫阶级的工具,而也可以作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军队的组织有很重大的意义,是实现我们的理论的先锋;军队有种种集成的方式,这方式是依社会环境各时代的生产方式而变迁的。
1931年6月,红七军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兴国县,编入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图为当时会师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