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1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在罕见病诊疗的赛道上,
有这样一群患者
——他们可能自幼被咖啡牛奶斑、
神经纤维瘤困扰,面临肿瘤恶变、
多系统受累的风险,
这就是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
作为遗传性罕见病,NF1临床表现复杂,累及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诊疗难度大。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深耕此领域,以精准诊疗为核心,在临床实践、方案创新、患者关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精准鉴别,筑牢诊疗 “第一道防线”
神经纤维瘤病分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和神经鞘瘤病(SCH)三种类型,三者发病年龄、致病基因、典型症状差异显著,精准鉴别是规范诊疗的前提。
团队依托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结合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建立清晰鉴别体系。通过精准分型,为后续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奠定坚实基础,避免因误诊延误病情。
婴幼儿期发病,致病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以多发性咖啡牛奶斑、神经纤维瘤为典型表现,约15%-20%儿童会出现视路胶质瘤,30%-50% 患者伴丛状神经纤维瘤(PN)。
NF2
成年初期发病,致病基因在22号染色体,双侧前庭神经鞘瘤是特征,常伴随白内障、颅内脑膜瘤等。
SCH
成年30岁后发病,致病基因为SMARCB1/INI1、LZTR1,疼痛是主要症状。
多维度突破,破解诊疗关键难题
NF1诊疗的核心挑战集中在中枢神经肿瘤(如视路胶质瘤)与周围神经肿瘤(如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处理上。团队针对不同病变类型,打造“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解决方案。
1. 视路胶质瘤(OPG):早诊早治,守护患儿视力
视路胶质瘤是NF1儿童常见中枢神经肿瘤,平均发病年龄4.5岁,可导致无痛性视力下降、色觉丧失、眼球突出等。团队以大脑磁共振成像(MRI)为核心诊断手段,清晰识别累及视神经、视交叉、视辐射的肿瘤病变,同时整合化疗、手术、放疗等治疗方式,积极关注靶向药物临床试验进展,为不同病情患儿制定个体化方案,最大程度保护视力功能。
2. 丛状神经纤维瘤(PN):多学科协作(MDT),创新治疗路径
PN是NF1患者的 “心头大患”,不仅造成局部畸形、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气道损害、肢体活动受限),更有8%-13%的恶变风险,且年龄越小肿瘤生长越快(<8.3岁患者年生长率达22.4%,远高于年长患者的6.2%)。
精准诊断:首选MRI检查,清晰呈现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型/结节聚集型)、深度(浅层/深层)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精准影像依据;
手术优化:针对肿瘤边界不清、血供丰富、手术难度大的特点,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术中电生理监测,结合术前MRI、CT等多模态影像评估,力求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出血与神经损伤。建立术后分级随访体系,根据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切除范围评估复发风险(如面部PN无论切除范围均为高危,四肢PN低龄患者部分切除为中危),实现长期动态监测;
靶向突破:针对无法手术、症状明显的PN患儿,引入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NF1治疗药物——MEK抑制剂。临床数据显示,该药客观缓解率(ORR)达66%,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84%,显著优于自然史组(15%),为3岁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患儿带来新希望,填补了NF1药物治疗的空白。(临床数据见附录)
临床实践见真章,病例积累显实力
团队在长期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病例,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变类型的NF1患者,为诊疗经验迭代提供有力支撑:
青年病例:一位18岁患者因左侧额及头面部包块进行性增大就诊,经头部 MRI 检查明确病变,结合患者年龄与肿瘤特征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后密切随访监测,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成人病例:一位34岁患者有多次神经鞘瘤手术史,因颈部疼痛伴右上肢乏力入院,经颈椎MRI检查发现颈3/4椎体间占位性病变,团队综合评估患者既往病史与当前病情,制定安全的手术方案,术后关注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多例儿童病例:确诊为丛状神经纤维瘤,根据具体病情,制定MEK抑制剂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可见病情明显受控。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医保政策护航,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除了诊疗技术的突破,团队更积极响应国家医保政策,推动NF1纳入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根据江门医保中心通知,神经纤维瘤病已参照广深等多地做法,纳入18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门特病种认定范围,患者可通过双通道药店缴费用药,享受医保报销福利,切实减轻经济压力,让更多患儿能及时获得规范治疗。
从精准鉴别到多模态治疗,从临床实践到政策落地,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诊疗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罕见病诊疗,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技术与服务升级,为更多NF1患者带来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健康与尊严!
附 录
数据出处:Gross AM,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2(15): 1430-1442.
参考文献:
1.Solares I, Vinal D, Morales-Conejo M. Diagnostic and follow-up protocol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in a Spanish reference unit. Rev Clin Esp (Barc). 2022;222(8):486-495.
2.Asthagiri AR, Parry DM, Butman JA, et al.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Lancet. 2009;373(9679):1974-1986.
来源: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