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19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近日,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阮晓红,药学部精准用药与研发实验室张贝课题组联合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赵培亮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二氢喹啉-2(1H) 酮的发现与优化作为新型高选择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Discovery and Optimization of Dihydroquinolin-2(1H) ones as Novel Highly Selective and Orally Bioavailable Phosphodiesterase 5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的研究论文。
论文部分截图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恶性的肺血管疾病,由于肺动脉的渐进性闭塞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右心室衰竭。近年来,新诊断的PAH患者的生存率虽然已经趋于稳定,但仍然很差,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大约为5年。尽管PAH治疗药物已上市多年,但这些药物只能减缓疾病的进展,远未满足临床需求。目前,临床治疗PAH的一线药物包括前列腺素的PGI2衍生物(依前列醇和伊洛前列素)、前列腺素受体的IP激动剂(司来帕格)、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和安立生坦)以及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和他达拉非),其中PDE5抑制剂是治疗低cGMP水平PAH的主要药物之一。
本研究采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在人工智能药物设计的指导下,采用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多种药物设计方法,获得了18个PDE5抑制剂,其中最优的化合物14b,对PDE5A具有极强的抑制效力(IC50 = 3 nM),并且对PDE1、PDE2、PDE3、PDE4、PDE7、PDE8、PDE9、PDE10和PDE11的选择性超过1125倍,同时具备显著的安全性特征。进一步类药性测试了化合物14b对CYP P450酶五种主要亚型的抑制作用,其对CYP1A2、CYP2D6和CYP3A4的抑制较弱,而对CYP2C19和CYP2C9的IC50值分别为4.63 μM和9.76 μM。这些结果表明,14b不会通过主要CYP亚型引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14b对hERG通道的抑制活性极弱,因而不会产生药物心脏毒性。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评估了14b的急性毒性。首日单次口服给予0或1.5 g/kg剂量,结果显示14b在1.5 g/kg剂量下耐受性良好,未表现出急性毒性,证明了化合物14b的安全性良好。
通过腹腔注射野百合碱建立了肺动脉高压(PAH)的大鼠模型,以评估化合物14b的体内抗PAH疗效。结果显示,连续干预3周后,在麻醉状态下通过导管化测量肺动脉压(mPAP)。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mPAP显著增加,验证了PAH模型的成功诱导。更重要的是,口服化合物14b(5.0 mg/kg)对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的药效学效应显著优于西地那非(10.0 mg/kg),展示了良好的研究前景。上述结果表明,具有新颖结构的化合物14b是治疗PAH的潜在候选药物。
团队风采
阮晓红
博士、主任医师
妇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妇科学科带头人,江门市精准医学诊疗中心主任,江门市妇产儿生殖医学临床转化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常务委员、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卵巢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江门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入选2018-2023年岭南名医录,2021年度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第六届广东好医生。
近年来侧重于妇科肿瘤恶性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和临床的精准诊治,通过系统化构建妇科肿瘤临床生物资源库及临床多模态数据库,探索妇科肿瘤恶性进展的生物学机制,挖掘新诊断模型及治疗靶点,推进妇科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治。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改革项目1项、江门市重点及平台建设项目2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包括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11篇,其中以通讯(及共同)作者发表论文7篇,近期代表性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Cell Death & Disease、Molecular Therapy - Oncolytics、Radiation Oncology、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张贝
博士、主管药师
202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江门市中心医院药学部精准用药与研发实验室技术主管,硕士研究生导师,江门市医学会精准用药分会委员,江门市二级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磷酸二酯酶新型药物结构发现及其在肺部(肺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与肠道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近年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J Med Chem, Eur J Med Chem, Bioorg Chem, Expert Opin Ther Pat上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获发明专利1项。当前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面上项目1项,江门市中心医院科研杰青项目1项。
来源: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