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建设
本院动态

趴着可以帮助甲流重症患者康复?是真的→

时间:2025-02-28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最近流感高发

不少患者因流感肺炎

引发严重的呼吸衰竭

甚至危及生命


网上经常有“趴着治肺炎”的说法

此种操作是否同样有助于

甲流重症患者康复?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

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救命技术

——俯卧位通气


今天,江门市中心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医生

和大家一起揭开

这个特殊治疗姿势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甲流?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隶属于正粘病毒科。该病毒具备高度变异性,易导致季节性流行及大规模暴发。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患者常呈现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进展至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而言,病程更加复杂,预后不容忽视。

约10%的甲型流感患者可能会进展为肺炎,其中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可高达20%至25%



治疗要点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依据《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应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如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或帕拉米韦,以有效缩短病程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重症患者,应加强综合支持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液体管理及循环支持等措施,以维持重要脏器功能。此外,需密切监测并预防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及早期康复干预,以优化患者预后并促进疾病恢复。



病例回顾




病情危重,紧急入院

01

 近日,一名54岁男性患者因“气促、乏力2天”就诊入院。入院前2天,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及明显气促,活动后症状加重,并伴有心悸及全身乏力,无法自主活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遂至江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体格检查显示:体温37.1℃,心率133次/分钟,呼吸频率28次/分钟,血压155/99 mmHg,未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为85%~88%。肺部听诊可闻及双肺湿啰音。急诊胸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多发斑片状阴影。俗称“大白肺”。诊断为重症肺炎,患者随即由车床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接受进一步治疗。

医护协作,精准施治

02

 患者入院后,医疗团队根据其检查结果、病程进展及临床经验,初步判断其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由于入院前甲流咽拭子未能检出致病菌,遂为患者实施肺泡灌洗术,并采集标本送检。检验结果显示,高致病性的病原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型,且病原的浓度较高。



检验结果检出高致病性病原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型”


 医疗团队依据最新甲型流感诊疗方案,迅速启动集束化管理策略。患者第一时间接受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及抗凝治疗,同时给予高流量湿化氧疗,以改善低氧血症。此外,为降低继发细菌感染风险,患者同步接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并实施个体化的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方案。


 鉴于患者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难以纠正,医护团队决定采取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经充分评估,护理团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提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流程及注意事项,以减轻焦虑、提高依从性。在实施过程中,护理团队采用“花生球”、U型枕及软枕辅助患者保持适宜体位,兼顾治疗效果与患者舒适度。同时,护理人员定时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及通气效果,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康复护理团队积极介入,通过精准评估为患者制定呼吸康复治疗方案,包括气道廓清、体位引流、拍背排痰及呼吸训练,以促进肺功能恢复。


医护联合查房


入院当天进行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顺利康复出院

03

 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三天后,患者气促症状显著缓解,在高流量湿化氧疗支持下血氧饱和度提升至95%以上,心率降至80~90次/分钟,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在住院治疗一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成功脱离高流量湿化氧疗,已可在未吸氧状态下维持血氧饱和度95%左右。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斑片状阴影较前明显吸收。患者可自行下床活动,逐步恢复日常生活,并接受呼吸训练及肢体功能锻炼。


 经过10天的系统治疗与康复训练,患者符合出院标准,顺利康复出院。


入院时胸部CT(左)与治疗一周后的胸部CT(右)对比


治疗一周后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知识拓展



清醒俯卧位通气


 清醒俯卧位通气(Awake Prone Positioning, APP)是一种非侵入性氧合支持策略,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尤其是与低氧血症相关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其主要机制在于通过调整患者体位,优化肺泡通气/血流(V/Q)匹配,降低肺内分流,减少依赖重力作用导致的腹背肺泡坍塌(dorsal alveolar collapse),并促进分泌物引流,从而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


临床意义


 1、改善氧合:

 俯卧位通气可增加背侧肺泡的膨胀度,均衡肺泡通气,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从而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SpO₂)及氧合指数(PaO₂/FiO₂)。

 2、减少气管插管需求:

 对于中至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早期应用清醒俯卧位通气可延缓或避免气管插管,降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呼吸机诱导性肺损伤(VILI)。

 3、促进气道分泌物清除:

 俯卧位有助于气道引流及痰液排出,减少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改善肺功能恢复。

 4、操作简便、适用广泛:

 清醒俯卧位通气不依赖复杂的设备,适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及普通病房,可与高流量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联合应用,提高临床可行性。



 本病例充分展示了甲型流感重症患者在早期精准评估、医护协作及个体化干预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抗病毒治疗、呼吸支持、俯卧位通气及系统康复管理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清醒俯卧位通气的早期介入,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氧合状态,促进了病情的快速好转和顺利康复。这一临床经验为流感相关重症肺炎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实践依据。




撰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 林翠蓉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