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建设
本院动态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⑧ | 廖勇彬:掀开生殖医学崭新的一页

时间:2025-01-02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编者按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祖国华诞,山河同庆。2024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愿以寸心照华夏,且将岁月照山河”,我们致敬共和国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昂首走向新的无比光明的前程。江门市中心医院成立于1912年,前身是加拿大基督教会成立的仁济医院,1950年由政府接管,从此在共和国的呵护与关爱下茁壮成长,一代代仁济人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院训踔厉奋进,为侨乡人民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医术精湛、服务优质的医疗品牌。


执时代之笔,绘青春图景。站在创建第二个百年“新仁济”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将于2025年底迎来江海新院区的第一期试运行,这是“一体两翼多极”发展格局的重要进展,不仅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也标志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迭代,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发展与需求成为关键。“要问上山路,须问下山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从前辈身上汲取“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精神养分,激励新一代仁济人勿忘初心、追求卓越,我们特别策划了“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专题。本期邀请江门市中心医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廖勇彬为我们讲述那段无私为民、仁济天下的奉献故事……


人物简介


廖勇彬,中共党员。


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主任医师。1992年6月到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从事泌尿外科专业,2001年领导创建首批国家卫生部认证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单位,曾任学科带头人和总负责人,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荣获第三届中国十大男性健康科普专家、广东省男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称号。被评为第3、第4批江门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以及江门市首批首席医学专家。现任医院顾问及江门市医学会会长。

在江门五邑地区率先开展全膀胱切除加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回肠原位膀胱术、前列腺癌根治术、肾癌根治术、巨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无萎缩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复杂性尿道下裂一期矫形术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

先后公开发表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学术专著100余篇。深耕科学研究领域,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四项,江门市科技进步奖十余项;作为博士生合作导师,先后带教学生7名,其中博士后1名。


艰苦创业



不弃微末  静待花开
规划好人生的“三个十年”

1991年7月,那是一个雨水特别多的夏季。廖勇彬在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迎来了两位特别的访客,他们是时任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石锦钊与人事科科长许扬趸。“当时高速公路网尚不发达,他们风尘仆仆,开着一台面包车连夜从江门到南昌,跨越近千公里,十几个小时不停歇。这一场诚意满满的奔赴,着实让我内心很受触动。”回忆起30多年前那段初接触,成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廖勇彬教授感慨万千,时光仿佛慢放的长镜头,平常稍快的语速,也在此刻的讲述中渐缓了节奏,好让他细细品味这份难得的情谊和机遇。

廖勇彬与90年代初那一批怀揣梦想的研究生几乎同时踏足这片热土。自那时起,他便深深扎根于此,转眼已是三十余载。江门,这个曾经陌生的名字,如今已成为他心中温暖的第二故乡。廖勇彬说:“虽然各方面的条件与省部级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相比,稍稍欠缺点,但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还是让人心生向往的。然而我的选择并非轻松之举,离开原单位需要支付违约金,几乎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真的是一片赤诚与热爱,孑然一身前来。”在当下听来,依然是如此生机勃勃、热血沸腾的青春宣言。


现在的你,是十年前的你决定的。
十年后的你,是现在的你决定的。
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想要改变,从此刻开始,一切还不晚。

“人要有十年之后,再看今朝的气度。”而今早逾花甲之年的廖勇彬,还处于后黄金时期的超长待机。他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1988年考取的硕士研究生,1998年攻读博士,师从泌尿外科泰斗、中国肾移植第一人梅骅教授。生于医学世家,在医院大院里长大的廖勇彬,懂事以来就只有一个梦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他把高考的所有志愿填成临床医学,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临床医学的学习中。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为自己规划好了人生的道路,“积累十年、沉淀十年以及黄金十年”,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是朝着梦想前进的一大步。


1993年的江门市中心医院外科只有三个区,外科一区收治泌尿外与普外病种;外科二区收治骨科、烧伤兼顾一些胃肠外患者;外科三区收治颅脑外、肝胆外及胸外患者。当时我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历史上第一任总住院医师,负责外科一、二区。“单病种”“亚专科”收治的概念尚未成型,科室医生还处于一专多能、大包大揽的状态。

“基于对医学前沿的渴望,我是1993年5月前往深造肾移植技术的;1995年,进修了微创腹腔镜技术,以拓宽专业视野;1996年,又到上海同济和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生殖男科。尽管外出进修只能拿到基本工资,经济上的压力不言而喻,但我深知,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吸收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因此,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廖勇彬与我们回忆起那段向内求索、不拘外物的经历时坚定而坦然。

1998年医院伟伦大楼落成,泌尿外科成为独立病区,大而全的科室框框被打破。腹腔镜下的各项微创手术也蓬勃发展起来。那时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廖勇彬,引入了多项先进的腹腔镜技术,如输尿管镜、碎石术、肾囊肿手术和肾上腺肿瘤切除。这些微创技术逐渐替代开放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症、肾上腺及肾肿瘤、前列腺癌等疾病。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外科医师具有深厚的功底,娴熟精湛的手术技能,方可在施展手术时做到稳、准、轻、快与巧的所谓“金标准”。腹腔镜不同于传统外科技术,除了理念、设备、手术器械的不同外,还有技术操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传统手术基础和系统训练,一些高难度的技巧缝合法,要经过千万次的训练,在手术台上才能达到运用自如。颇像艺戏界常说的:“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

“隔着肚皮,不能直观的看到术野,即使人体解剖、重要神经、血管等已了如指掌,但选择进腹的位置和路径至关重要。下腹部是一个复杂的区域,有许多动脉和神经穿过下腹部来供应腹壁。所以,在进修期间我养成了画手术关键图、做术后笔记的习惯。很多精细复杂的手术是不可言传的,以至于每次做完大手术后,我都会仔细回忆手术过程,整理出手术图谱,将术中所见、手术要点都记录下来。”经过多年积累,廖勇彬的手术笔记已积攒了几大本,他把这些“秘笈”传给了自己的学生,同时也鼓励他们把画“手术关键图”这一技艺传承下来。

向外看 向内求 向前走
破译生殖中心的成长之痛

“千禧年”伴随着年份的千位数从“1”至“2”的跃迁,新事物和旧事物相互交替抗衡,呈现出了非常特别的物质景观与文化景观。那个年代的房屋建筑和生活产品的设计,在风格上与改革开放前以及数字时代到来后都不同,现代与传统交织,简朴向繁华过渡;同时,人们保留着过去的纯真,也充满对电子时代天马行空的幻想和期待。互联网的普及,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将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1999年,那时的流行语‘争分夺秒奔向2000’。Windows98已经开始普及,我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这一神奇的窗口,开启了对外国医学前沿资讯的探索之旅。”如此频繁地查阅、海量知识的吸纳,让廖勇彬敏锐地洞见了人类生殖医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于是萌生了要创建生殖医学中心的想法,并致力于将其发展为本院的特色专科。该提议迅速获得了院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并争取到医院立项,刚迈进2000年,就大刀阔斧开始筹建。

生殖医学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技术起点高、人才储备少。横亘在筹建进度条上的第一道坎,就是如何解决“三无”(无人才、无技术、无硬件)。“要让梦想照进现实,并非易事。当时,地级市医院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并不多见,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和人才。想借梯上楼,技术嫁接,只能舍近求远。”其时,已通过自身努力提拔为副院长的廖勇彬,被院党委委以重任,带着问题携手筹建办团队,走向湖南、江苏、南京等国内多地,甚至远赴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际前沿生殖中心进行深入考察。

“考察回来后,士气高昂、劲头很足。最短时间内拿出了适合我院自身“体质”的建设方案。”经院班子综合考虑,首先把当时的中心实验室改建为生殖中心的预备场地。而选人用人是关键,廖勇彬在物色团队时,又费了一番苦功夫。他循人才专业缺口,梳理出三大方向,一是具有较深厚资历的妇产科专家;二是男科生殖健康方面的人才;三是卓越的实验技能人才。这三大方向不仅涵盖了当前最紧迫的技术挑战,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基垒台就想落地生根,为了能缩短花开蒂落的曲折,廖勇彬利用自身影响也借力江门科委,成功与中国科学院熊猫研究所建立了联系。便带着实验人员郭江华去北京进修学习,派黎平、郭江华及程洲平赴湖南湘雅医科大学进修。同时,从西安医学院引进生殖医学经验丰富的陈晓燕加入我院团队。


“进修后,大概2000年底,开始进行一些实验。摸索阶段成功率非常低,做了几次试放没有一例成功。团队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自我怀疑,担心项目难以为继。高昂的投入与持续的失败,也严重打击了信心和士气。”时任市委书记蒋进在调研时了解到该情况,给予了医院大力支持。从苏北医院柔性引进了生殖医学专家孙林教授。在其指导下,2001年8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原国家卫生部首批审批的12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正式运行单位之一。


2002年,江门市首例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婴儿在这里出生。这一声啼哭,不仅代表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是我市生殖医学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此,江门的生殖医学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江门市首例人工授精婴儿、首例第一代试管婴儿、首例第二代试管婴儿、首例囊胚移植试管婴儿、首例胚胎冷冻与复苏、首例冷冻卵子婴儿、成为第三代试管婴儿建设单位。生殖医学中心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创造了五邑地区多个第一,填补了江门试管婴儿领域一项又一项技术空白!

23年栉风沐雨,生殖医学中心探索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在这20多年间,责任、使命、传承、创新、跨越,成长的每一串足迹,无不深深刻上“百年仁济”的鲜明烙印。从最初的4人“三无”白手起家,发展到如今拥有一支50余人团队的现代化生殖医学中心,专注技术团队的实力提升,构建了一支实力较雄厚的人才梯队,目前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2名,中级职称12名,其中包含省市名医2名。掌握了先进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年门诊量超10万人次,逾1.4万名婴儿在这里通过人工助孕健康出生。受益人群覆盖国内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乃至美国、加拿大、荷兰、墨西哥、新西兰、巴西等11个国家的国际友人。




谆谆启迪


“在医疗领域,将临床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精通诊疗技术,还要懂得进行科学研究,掌握英语交流能力,并具备出色的演讲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我们都应坚持将临床经验与科研项目融合起来,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促进临床思维的发展,激发更多创新的想法和技术,进而为医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良性循环不仅有助于推动医学前沿的进步,还能帮助我们登上更高的专业舞台,获得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机遇。”





殷殷寄语


“在迈向第二个“新仁济”百年的征程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年轻医生而言,思想品德的教育应置于首位。从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其背后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大相径庭。这意味着,每位医者都需明确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保持初心。


2025,致新向往

祝福113岁的江门市中心医院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往期回顾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① | 老书记石锦钊:摸着石头过河,举全院之力争创三甲!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② | 钟开运、上官明夫妇:用奉献足迹书写仁济担当!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③ | 潘雅瑞:“绝对不能拖临床的后腿”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④ | 司徒净浦:担子越重越能锻炼人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⑤ | 赵英萍:在自我“内卷”中挑重担攀高峰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⑥ | 庞健:肾移植,为绝望带来希望!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⑦ | 龙晚生:医教研齐头并进 笃行不怠



撰稿:陈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