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建设
本院动态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⑦ | 龙晚生:医教研齐头并进 笃行不怠

时间:2024-12-18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编者按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祖国华诞,山河同庆。2024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愿以寸心照华夏,且将岁月照山河”,我们致敬共和国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昂首走向新的无比光明的前程。江门市中心医院成立于1912年,前身是加拿大基督教会成立的仁济医院,1950年由政府接管,从此在共和国的呵护与关爱下茁壮成长,一代代仁济人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院训踔厉奋进,为侨乡人民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医术精湛、服务优质的医疗品牌。


 执时代之笔,绘青春图景。站在创建第二个百年“新仁济”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将于2025年底迎来江海新院区的第一期试运行,这是“一体两翼多极”发展格局的重要进展,不仅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也标志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迭代,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发展与需求成为关键。“要问上山路,须问下山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从前辈身上汲取“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精神养分,激励新一代仁济人勿忘初心、追求卓越,我们特别策划了“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专题。本期邀请江门市中心医院原副院长龙晚生,为我们带来研医不辍、医教笃行的奉献故事……


人物简介


龙晚生,曾任江门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中共党员。


 1962年7月出生,汉族,1990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放射诊断专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曾任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放射科主任、医院副院长,现为医院顾问、江门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智能计算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从事放射科诊断工作40余年,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四本,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六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7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门市连续三届优秀中青年专家,江门市名医,江门市首席医学专家。



“以最快的速度,

爬最陡的坡”



 “我是1990年9月来医院报到的,当时和我一起到医院工作的研究生有7个人,我们算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来到这里的研究生。”


 上个世纪90年代,医院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原则,时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兼任人事科科长石锦钊根据医院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育和引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高层次医学人才来院工作。这批人才队伍后来发展成为医院的中流砥柱,这其中,就包括龙晚生。


 “我们当时来的时候医院很艰苦,当时医院只有四栋楼,最老的那栋门诊楼只剩下一半,现在的门诊楼、肿瘤楼当时还没有启用。”谈起刚入职医院的情景,过往的点滴还历历在目。


 从华西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龙晚生放弃大城市抛来的橄榄枝,在老师的建议下毅然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这一来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医院是他的第二个家。


 条件是艰苦的,但作为一名医生,龙晚生对自己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作为一名医生,自身的医疗专业水平以及对这个职业的尊重、对医学神圣的敬仰,这个是要排在第一位的。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说,要在开始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爬最陡的坡,把专业水平达到一个高度,不能够躺平慢慢来,也不能吹大牛。”



 万丈高楼平地起,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攀登医学高峰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打好地基。“医学基础知识上不去,专业水平就提不高。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学了6个月的解剖,来了医院之后,我有空就去病理科。作为一个影像科医生,解剖不行、病理不行,影像水平是提不高的。基础不行,想做一个好医生,做一个很高水平的医生,那就是天方夜谭。”


 在一个专业的领域达到精益求精,扎实的基础知识在龙晚生心目中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要更进一步,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医学是一名经验学科,但这个经验不是你看完许多病人之后,水平就自然提高,每看完一个病人,都要进行追踪观察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看错了的病人,知道为什么错了,才能避免下次再错。我的容错率是很低的,如果诊断错一个病,就争取不能错第二次。”


 放射科医生是临床诊疗的“看门人”,也是协助临床医生完成准确诊断的“指路人”。曾任我院放射科主任,现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崔恩铭是龙晚生的学生,他说:“龙晚生教授是一个标杆”。多年来,他近百分之百的诊断正确率有口皆碑,大家尊敬地称呼他为“江门第一眼”。


 谈到逻辑思维能力,龙晚生认为,书本上的医学基础知识,只是一些基本概念,是“死的知识”,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病人并不会照书上来生病。


 “人有个体差异,不同的病人,同一个症状可能是不同的病,不同的症状又可能是同一个病,所以不能够照搬经验主义、对号入座,必须要有严谨的、系统的逻辑思维,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


 龙晚生认为,在年轻放射影像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传授技能、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育正确的思维方法。在他的出版专著《疑难病例影像诊断思维学》一书中,分享了160余例疑难病例的诊断思维方法,充分强调了在影像诊断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

科研一定要为临床服务”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想要对医学进行深入的了解,除了医疗之外,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还必须要有医学的临床科研。


 “我做医生这么多年,我对学生们一直以来的要求都是要做医学的临床科研,这是我一贯的主张。科研一定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一定要为临床服务。在临床工作中去发现问题,然后把它提炼成科学问题加以解决,解决的这个问题,再反过来为临床服务,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做科研的一个核心价值,让这些东西发生共振。”龙晚生说。


 从1995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龙晚生在中华放射学杂志每一年都有论著发表,充分体现了他在放射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龙晚生科研论文获奖记录(部分)


 那么临床的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又回过头来,要求临床医生对临床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和长期的关注。


 “科研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能做什么。如果想做的事实际上做不到,那就是空想。医生一定要从在长期的日常临床工作中去发现问题,有一定的资料、素材,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科学研究。”


 同学医一样,科研也需要循序渐进,第一步还是先打基础。“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关注到问题后,首先要知道这个问题的前世今生,这在科研里面叫做背景研究。人家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用的是什么方法,留下了一些什么不足的地方。只有把这个问题的前世今生都了解了,才能根据目前接触到的临床病人的情况来确认自己能做的事情。”


 龙晚生特别强调,作为在活跃在一线的医生,始终保持对科技发展的高度关注也非常重要。“医生对于整个学科,甚至对整个科技界正在发生什么事,都需要知道。不能够不看文献,不能够不看人家做了什么事情。我现在每天都还在看文献,邮件里都是,高峰时一天有200多封邮件。只有保持高度的关注和热情,才能够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



 目前国内的医学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自2015年起,龙晚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现在,由他带领的医学影像智能计算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是江门市重点实验室,已成功组建一支医工结合研究团队,积极探索智能信号处理及其在医学图像、脑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教学本身

就是对自己的一个考试”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医疗、科研、教学三者缺一不可。龙晚生一贯的主张是,医疗、科研、教学要同步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作为一名医生,医疗、教学、科研一定要齐头并进,不能够缺一只脚,三足要鼎立,才能站得稳。”龙晚生说。


 他对教学内容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课件里没有自己的提炼和归纳,那就称不上是好的教学。“讲课一定不能够照本宣科,如果照着课本直讲,那人家不需要来听你的课,在家看书就完了。一名优秀的讲者肯定是把书本的知识结合实际病例后,提炼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进行传授和教育,这样教学的内容里才有深刻的体会和教训,这样的内容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教学相长,学无止境。龙晚生认为,讲者在讲课之前做课件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准备课件通常要花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因为要对所讲的这个领域和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资料查阅,做一个整体的布局,分辨出哪一些是核心,哪一些是重点。在这个过程中,相当于高强度地对某个单一问题或某个专业疾病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顾和总结,所以教学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个考试。”



 医疗领域的教学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它不仅关乎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锤炼,更在于精神的传承与价值的塑造。“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要学,我们医院这么多代人,一路走来共同的努力要传承下来,我们要学下去。”


 作为一名优秀的讲者,龙晚生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进行过无数的讲课,以往每个周末他都安排到外地进行讲课,最多的时候一个周末去了5个地方。“现在在放射科我也是讲课最多的,每个星期三、星期四我都会给他们讲课。如果不讲,那这一生的经验,这一辈子的积累,你的经验教训,可能人家还要再犯一次。通过讲课就可以避免重犯错误,至少年轻的医生们在向上迈进的时候,或者理解的时候,会省一些时间,少走一些弯路。”


 现在,龙晚生带教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遍布医院内外妇儿等各个科室,为培养未来专科领域领军人物和优秀医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通过言传身教,把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医学技艺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深深烙印在带教学生们的心中,引领着他们在挑战中不断成长,进行更多医学探索,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谆谆启迪


 “做医生不能够有半点的虚伪,不能够有半点的假话,更不能够懈怠。以前我们说老医生越老越值钱,现在不同了。医学发展得太快,新的手术设备、医学理论、药品药物、检验指标等层出不穷,如果仅仅依靠旧的经验和知识,可能连看都看不懂。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善于总结、终身学习,每天都要学。”


 “我这个人有两点,第一个做实事,第二个讲效率。如果说扎实的基础知识、持续的反思总结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前提,那么效率就是完成这些前提的保证。现在医生面临压力很大,工作、生活、学习、科研都很繁忙,希望年轻的医生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投入到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不躺平,不懈怠,真正把救治病人的责任担在肩上,放在心中。”





殷殷寄语


 “在医院几十年,见证了医院的发展,虽然已经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但做医生是一辈子的事。我的老师,闵鹏秋教授今年已经94岁了,依然还在上班。只要治病救人这份责任还在,我就坚守在这里。无论是以前的医疗工作,还是目前的带教、实验室工作,至少为医院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出一份力,每一年为医院多贡献一些SCI文章,义不容辞。”


 “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这是唯一的发展道路。医院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群众口碑,这些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几代人奋斗和努力得来的,是来之不易的。现在医院的班子年轻有朝气、有能力,相信一定能带领医院迈上更高的台阶。”


往期回顾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① | 老书记石锦钊:摸着石头过河,举全院之力争创三甲!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② | 钟开运、上官明夫妇:用奉献足迹书写仁济担当!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③ | 潘雅瑞:“绝对不能拖临床的后腿”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④ | 司徒净浦:担子越重越能锻炼人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⑤ | 赵英萍:在自我“内卷”中挑重担攀高峰

☞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⑥ | 庞健:肾移植,为绝望带来希望!



撰稿:何家怡

顾问:龙晚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