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建设
本院动态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③ | 潘雅瑞:“绝对不能拖临床的后腿”

时间:2024-10-29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编者按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祖国华诞,山河同庆。2024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愿以寸心照华夏,且将岁月照山河”,我们致敬共和国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昂首走向新的无比光明的前程。江门市中心医院成立于1912年,前身是加拿大基督教会成立的仁济医院,1950年由政府接管,从此在共和国的呵护与关爱下茁壮成长,一代代仁济人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院训踔厉奋进,为侨乡人民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医术精湛、服务优质的医疗品牌。


 执时代之笔,绘青春图景。站在创建第二个百年“新仁济”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将于2025年底迎来江海新院区的第一期试运行,这是“一体两翼多极”发展格局的重要进展,不仅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也标志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迭代,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发展与需求成为关键。“要问上山路,须问下山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从前辈身上汲取“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精神养分,激励新一代仁济人勿忘初心、追求卓越,我们特别策划了“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专题。本期邀请江门市中心医院原总务科科长潘雅瑞为我们讲述那段克己奉公、默默耕耘的奉献故事……


人物简介


潘雅瑞,1944年10月出生,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


 二十世纪60年代来院工作,负责医院总务后勤工作,后担任总务科科长,是全院的“大内总管”,大家亲切称呼她为瑞姨。从事后勤工作30多年,她勤恳敬业,踏实工作,把全部的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医院。


 曾获江门市政府“工作成绩显著记功”“忠于职责成绩优良记功”、江门市“优秀妇女干部标兵”“三八红旗手”、市妇联“好媳妇”、“市直单位集体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积极分子”和“市直卫生系统优秀党员”等称号。






严厉且尽责


让职工们又爱又恨的“管家婆”


 60年代初,医院后勤是包括财务、门诊挂号、收费、托儿所、厨房、锅炉房、洗衣房等在内的总后勤。到了60年代后期,总务又与基建合并。可以说,瑞姨把和医院总务后勤有关的工作都做了个遍。


 后勤工作虽不显山露水,却是医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一直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达到最好。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绝对不能拖临床的后腿,必须把自己份内的那一份工作做好。”


 全院职工奋力“创三甲”的日子里,她向后勤职工们提出要求:“作为医院的保障和支持力量,在三甲评审里面我们一分也不能丢!”考虑到当时三甲评审检查组的专家是后勤出身,对相关工作非常熟悉,她狠抓工作细节,一方面要求后勤职工要配合好临床工作,另一方面把自身应该做好的工作做好,包括职工的衣食住行,医院整体水电、设备、财务、物资管理等等。


 “创三甲”难,其中一个困难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当时职工们团结一致奋力“创三甲”,但队伍中难免会有个别同志比较调皮难搞,瑞姨就单独找到他们进行谈话,专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后来她自己也打趣道:“当时我确实是挺讨人嫌的,嫌我管着他们,哈哈!”


 最终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瑞姨自豪地说:“我敢说,在三甲复审里面,我们后勤是做得最好的!”她就是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极致,用她的严谨和执着诠释“始终把医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为医院的持续发展留下深刻印记和宝贵财富。





仁爱且贴


总是能把大家的需求放在心上


 吃饱饭才能干好活,瑞姨说过:“如何能让医院员工吃上一口可口的饭菜一直是我放心不下的一件难题。”面对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她总是想方设法为大家解困,做大家的贴心人。


 以前街边商铺不多,晚上不容易在外面买到吃的,考虑到值夜班的同事容易饿,厨房每天安排一名职工专门轮值夜班,为临床上夜班的职工煮“夜餐”,有粥粉面,也有点心,把大家的宵夜包圆了。


 为了提升厨房伙食的出品质量,她特意安排医院的点心师傅到当时新会饮食公司旗下的一家酒店进行学习,学成回院后,出品的蛋糕、脆皮角仔、中式酥饼等点心受到了全院职工的赞誉和认可,甚至从广州过来进行交流的专家教授也赞不绝口,坚持要打包带走。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技术限制,开胸做的心脏手术要花费很长时间,医生往往要站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中间不能停,一直做到夜晚,连吃晚饭的时间都没有。


 针对这个情况,厨房特地安排熬煮一种绵软的米糊粥,叫做“奶糊”。如果有临床医生需要连夜做手术,就把奶糊备好送到手术室,医生手不能停,就由护士用一只茶壶,一点点地喂给医生,喂了一口之后又续上另一口,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协助医生完成手术。


 虽然瑞姨的战斗是在幕后,但她推己及人,总是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处花心思、下功夫,用自己的方式为全院医务人员保驾护航。她就像一道温柔的光,照耀着大家前行的路,也为后勤这份保障工作增添上一抹温暖而明亮的色彩。





敬业且勤恳


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狂”


 三十余年如一日,她始终以勤勉之心服务广大职工,无论是管理饭堂、盘点物资、登记水电费,还是确保账目的透明,她都亲力亲为,一天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从不抱怨。


 为帮助医院开源节流,她坚持每个星期到全院所有临床科室进行检查,无论是科室负责人还是护长看到了她,都会亲切地说:“瑞姨又来了!”。她把从各个科室中收集到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登记在不同组别的记录本中,由各个组别的小组长根据记录进行跟进处理。这样的工作方式受到了医院原党委书记左万里的大力赞誉,她自豪地说:“不是我吹牛皮,真的能为医院省下很多钱!”


 当年仁和里宿舍的职工用水用电都由医院统一收集整理,当时职工人手少,她每个月上门逐家逐户抄电表、抄水表,风雨不改,一直坚持了十几年。她管理两个饭堂,当时职工吃饭可以提前进行预约,但如果任何人有需求或有突发情况,她都会马上赶到医院为职工们安排伙食。瑞姨也不禁感慨地说:“当年工作真的非常多,甚至忙到连外出学习的时间都没有,离开医院半天也不行!”


 工作再繁忙,她也会打从心底体恤和关怀每一位一线员工的难处,为职工着想。当年职工分配宿舍,她考虑到年纪较大的职工爬高层楼梯会比较辛苦,轮到他们选楼层时,会贴心地提醒他们认真考虑,慢慢来不着急选,绝不为了方便自己尽早完成工作而随便安排,敷衍了事。


 从普通职员到科长,她都把工作做到了极致,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职工放在心上。虽然不直接面对病魔,但瑞姨的工作却如同幕后英雄,为医院的运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际上,瑞姨的故事,也是每一位后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不常被讲述,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





谆谆启迪


 “我认为,一家医院能不能长久走下去,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医疗技术,群众为何信任我们医院?归根到底就是因为高超的医术。当初我刚入职不久就发生了交通意外,当时腹部非常痛,在就近的医院抢救解决不了,后来被送回到医院才发现是肝脏破裂,最终捡回了一条命。其次,就是保持优质的服务态度,无论是服务临床还是服务病人,对患者家属还是对职工,都要主动、积极、热情、负责、勤恳,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关怀和尊重每一个人,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誉和口碑。”





殷殷寄语


 “寄望医院未来能够继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院朝着技术精、水平高的目标大步迈进,增强治病救人的本领,做人民群众坚实的生命守护者。我们医院这一个大家庭走到今天,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主动付出和满腔热情,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中心医院的家人们要团结友爱,不分你我,携手并进,互帮互忙,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各项建设当中,迎接每一个挑战,为医院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撰稿:何家怡

策划:统战宣传科

顾问:潘雅瑞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