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建设
本院动态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② | 钟开运、上官明夫妇:用奉献足迹书写仁济担当!

时间:2024-10-22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编者按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祖国华诞,山河同庆。2024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愿以寸心照华夏,且将岁月照山河”,我们致敬共和国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昂首走向新的无比光明的前程。江门市中心医院成立于1912年,前身是加拿大基督教会成立的仁济医院,1950年由政府接管,从此在共和国的呵护与关爱下茁壮成长,一代代仁济人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院训踔厉奋进,为侨乡人民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医术精湛、服务优质的医疗品牌。


 执时代之笔,绘青春图景。站在创建第二个百年“新仁济”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将于2025年底迎来江海新院区的第一期试运行,这是“一体两翼多极”发展格局的重要进展,不仅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也标志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迭代,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发展与需求成为关键。“要问上山路,须问下山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从前辈身上汲取“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精神养分,激励新一代仁济人勿忘初心、追求卓越,我们特别策划了“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专题。本期邀请江门市中心医院原党委书记钟开运、原儿科主任上官明为我们讲述那段无私为民、仁济天下的奉献故事……


人物简介


钟开运,1943年10月出生,广西玉林人,中共党员。


 1970年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到云南边远卫生院工作,1980年调回江门市中心医院,在老院长王淑贤、原妇产科主任郭振仪的鼓励和指导下,到妇产科工作。1991年开始担任医院领导,先后历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院长、代院长、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同时任中山医科大学兼职妇产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次获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政领导干部等称号。


 担任医院领导职务后,正值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关键时期,全院员工全力以赴,医院最终顺利通过了评审。后主管人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为医院引进、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实力。



人物简介


上官明,1946年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


 1970年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到云南边远卫生院工作,1980年调回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科,后担任儿科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江门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儿科学会委员。1990年至1992年,受国家委派前往非洲赤道几内亚开展援非医疗任务,因工作出色获该国总统奥比昂颁发“赤道几内亚国家勋章”。在担任儿科医生期间,先后荣获省妇联“廉内助”、江门市十佳“廉内助”、江门市家教先进工作者、市直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无私奉献


钟开运和上官明的为民情怀


 “我们是一起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捧卫生院工作的,在那里从1970年到1980年,整整十年。”上官明说。


 1970年,刚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钟开运和上官明迈出校门,毅然响应祖国和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一干就是十年,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边疆医疗卫生事业。

 “那十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到那边住茅草房,下面都是泥巴地……”上官明回忆在勐捧卫生院工作的日子说道。


 勐捧地区位于中老(老挝)边界,地处热带雨林,是热带流行病的高发区。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很差,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历史遗留不良生活习俗,如人畜同居,到江河大小便等陋习,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寄生虫病害等多种疾病高发。


 “刚到那边时,第一次去给少数民族村民送医送药,看到不少村民的面容都震惊了,他们面黄肌瘦,就像毛主席诗词中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而且很多病人都脾脏肿大,挺着一个大肚子,说明真的非常缺医少药。”上官明说。


 当地各种工作条件都比较差,勐棒卫生院虽然刚完成扩建,但住的依然是竹笆草房,基本的医疗设备也都缺乏。因当地交通不便,很多患者只能在本地就医,钟开运、上官明和当时下放到该院的医生同僚们想尽各种办法,尽量在当地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钟开运作为当时卫生院的负责人之一,他一边积极筹建砖瓦病房,一边充分利用现有竹笆房开展工作。他们在房内四周覆盖可隔离消毒的塑料膜作为手术室,边学边干,开展了多次急腹症及难产手术,创造了当地多个“第一次”。


 众人拾柴火焰高。回忆起当年的岁月,他们觉得医务人员团结一心,在艰苦的环境下相互支持、互相帮忙,才是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的关键。“当时最怕的就是晚上要手术。那个时候没有正常供电,用的是煤油气灯,晚上十点以后,供销社关了发电机,手术操作就变得非常困难。还常有村民在森林里被熊、野猪等动物咬伤,如果又遇到要做缝合,一个值班医生肯定搞不定,就要马上召集众多医护人员协作抢救。”上官明说。


 在勐捧卫生院工作,就是当全科医生,什么病都要看。当时一位傣族老大妈双目失明三年,经检查是常见的老年白内障。当时全县医生没人会做白内障手术,患者和家属又迫切要求在当地治疗,钟开运几经考虑,决定在当地为她治疗。


 “当时我翻书详细查阅了很多有关资料,看明白了,就买来猪头,用猪眼来练习手术操作。后来,趁回广东探亲的机会,我特地找在广州中山眼科医院工作的老同学帮忙,在该院观看白内障手术,终于掌握了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方法。”钟开运说。


 回到勐棒卫生院后,钟开运成功为老大妈成功施行了手术,多年的盲人终于重见光明,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他们乘势对全区开展眼病普查与防治,先后为23位白内障患者作了复明手术。后来,到此地巡视的北京医疗队的眼科医生说:真了不起,想不到在这样差的条件下,这里的白内障病人都让你们“扫了盲”。


 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们边开展业务,边建设卫生院,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卫生院建设成为设施比较齐备,开展诊疗项目比较齐全的综合性中心卫生院。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摩雅龙”(傣语意思为“大医生”)。





勇于担当


钟开运的艰辛抉择


 1980年,钟开运和上官明夫妇二人调回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因业务发展的需要,院领导决定选派男医生到妇产科工作。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王淑贤院长认为钟开运是合适人选,派他到妇产科工作。


 “我们原来在云南的时候是全科医生,回来以后就需要当专科医生。”钟开运介绍道。“王淑贤院长是老妇产科主任,妇产科专家,她了解我的经历,说我干妇产科比较合适。”


 妇产科在技术上对专科的要求很高,钟开运初到妇产科工作,可以说是半路出家。他在妇产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差距。其次,当时男同志搞妇产科在当时社会上还是比较难接受,很多女病人不愿意找男医生看。


 “当时我是有思想斗争的,原来在云南妇产科手术也做过,但是毕竟男的干妇产科是有不方便的地方。”这一度让钟开运打起了退堂鼓,本身技术上就存在差距,再加上病人不愿意找他看,看的病人不够多,技术提升很慢。“郭振仪主任和王淑贤院长就多次来鼓励我,尤其是郭振仪老主任,她不但在技术上给我提点很多,在生活、工作和家庭上也给予我很多关心和照顾。后来我发现,妇产科是一个需要相当精力、体力的一个专科,那个时候妇科和产科还没有分开,常常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中午都没有休息,而医生又缺乏,尤其是中青年医生的力量,最终我还是决定迎难而上留下来。”


 在妇产科定下来之后,为了追赶技术上的差距,钟开运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也积极向年资比他低的医生提问,努力向他们学习基本技能。在得到科室郭振仪主任和各位老前辈的耐心指导后,他在业务上成长很快,不久就成长为科室的技术骨干。



 妇产科是以医疗业务繁忙、风险高著称的专科,钟开运不怕苦,不怕累,在繁忙工作中挤出时间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妇产科肿瘤、复杂疑难病的诊治、不孕症诊治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9年,他被评为江门市首届名医,并受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江门市中心医院首批妇产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现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阮晓红便是他当时带教的硕士研究生。





医者仁心


上官明的坚毅勇气


 1989年,在中国医疗援非的第十五个年头,我市接到了派遣医疗队援助赤道几内亚的医疗援外任务。1990年,我院选派医生组建第13批援助非洲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开展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说到当时参与支援非洲的任务,上官明最放不下的还是家人。“当时我父母都78岁以上了,母亲还得了脑梗,出院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孩子年龄还小,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他(丈夫)又在妇产科那边,经常加班,所以家庭这边的困难是比较大的。”上官明说道。


 “但是我后来认真考虑了,还是觉得这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自己也是共产党员,服从党的召唤,需要我们去,那肯定要以身作则,舍小家、为大家,就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上官明在非洲进行支援任务的留影


 去到万里之外的非洲,上官明总是挂心家中的情况,当时的通讯很不发达,电话费用高昂。“当时一去就是两年,中间没有探亲假,不能中途回国,跟家里联系只能是写信。一封信15天,来回就是一个月。”上官明说。


 非洲是疟疾的高发地区,还有丝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害,当地的医疗条件非常差,医院连基础的注射针管、酒精、碘酒这些物品都缺乏,甚至连手术室里面的消毒物品、洗手的肥皂也都是医疗队自己带去的。“中国医疗队给非洲群众看病是不要钱的,药物也是免费提供。当时青蒿素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很稀奇,医疗队带去的药品全部都是无偿贡献给非洲人民的。我们中国医疗队不但免费赠医送药,后来还为他们专门建了一家医院。”


上官明在非洲儿科病房


 医疗队在非洲每天都要参与早上和晚上查房,出门诊,也需要每天值班。医生们住在医院附近,如果晚上有急救,医生就需要马上过去抢救。“虽然条件差,但是面对病人,我们是全力抢救的,无论是肺炎还是出血,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有时候出现紧急病症,外科医生也会想办法一起帮着去解决。在非洲这一段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难忘,也看到了中国的无私援助,看到了世界人民对我们中国的信任。”


我院援非医疗队与赤道几内亚总统合影(后排右三为上官明)


 在援非医疗工作中,上官明倾尽全力,用所掌握的知识为当地人民健康服务。1992年,我院援非医疗队由于在赤道儿内亚援外的出色工作,全体成员荣获该国总统奥比昂颁发的“赤道几内亚国家勋章”。





模范夫妻


可爱可敬的钟开运和上官明夫妇


 钟开运和上官明是医院的一对模范夫妻,他们的故事在医院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医者仁心和夫妻同心的美德,也体现了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也许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但有的是共同面对挑战的互相扶持和朴实关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成为了医院文化的一部分,激励着后来的医务工作者,也成为了医院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力量。


钟开运和上官明夫妇


 1991年,钟开运开始担任院领导职务,在任职院领导期间,他尽职尽责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成功“创三甲”、筹建医院内科大楼、引进和培育人才等,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了备受大家尊敬,“全心为民”的书记。


钟开运(中)积极推进院内优秀人才到美国河滨市外出进修工作。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在什么环境和工作条件下,上官明始终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患者,始终把患儿和家属放在第一位。她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熟练诊治儿科各种急症、重症,以及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和患者的爱戴和认可。


我院成功施行开颅手术抢救刚出生不久的患儿。(右二为上官明)





谆谆启迪


 “成功‘创三甲’对于医院来说,是专科建设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一个新专科的发展,必须在人才储备、设备更新、技术引进、服务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深耕细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医院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建设力度,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要千方百计培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等重要人才,他们不仅是医院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殷殷寄语


 “未来,医院新院区即将启用,寄望医院继续坚持四个一流: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服务态度、一流的医疗环境、一流的管理水平,注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不段深化学科建设内涵,在新的时代要求中开启新的发展篇章,不忘初心,开创未来。”


钟开运书法作品



撰稿:何家怡

策划:统战宣传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