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建设
本院动态

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① | 老书记石锦钊:摸着石头过河,举全院之力争创三甲!

时间:2024-10-15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编者按


 日出东方,叩启苍穹;祖国华诞,山河同庆。2024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愿以寸心照华夏,且将岁月照山河”,我们致敬共和国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昂首走向新的无比光明的前程。江门市中心医院成立于1912年,前身是加拿大基督教会成立的仁济医院,1950年由政府接管,从此在共和国的呵护与关爱下茁壮成长,一代代仁济人秉持“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院训踔厉奋进,为侨乡人民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了老百姓心中医术精湛、服务优质的医疗品牌。


 执时代之笔,绘青春图景。站在创建第二个百年“新仁济”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将于2025年底迎来江海新院区的第一期试运行,这是“一体两翼多极”发展格局的重要进展,不仅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也标志着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迭代,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发展与需求成为关键。“要问上山路,须问下山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从前辈身上汲取“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的精神养分,激励新一代仁济人勿忘初心、追求卓越,我们特别策划了“听仁济前辈讲奋进故事”专题。本期邀请江门市中心医院原党委书记石锦钊同志,为我们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段意气风发、敢闯敢拼的奋进故事……


人物简介


石锦钊,1949年9月出生,江门新会人,中共党员。


 1973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到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1984年开始任医院主要领导,历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人事科科长及党委书记兼院长,1999年任江门市卫生局局长。


 撰写的论文《深化医院改革与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被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和改革开放20年文集。在任期间,带领医院获得多项荣誉,包括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个人多次获得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劳动者称号,1997年获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党委书记,1999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艰苦岁月


75年,对于新中国而言,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于石锦钊个人而言,从呱呱坠地到步入古稀,祖国奇秀有他奋斗的足迹。


“1949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生在解放时,长在红旗下。唱着‘东方红、太阳升’长大,迎着改革开放的春天走上医院的领导岗位,听从新时代的号角见证着民族复兴伟大征程。非常幸运能与新中国同年龄共命运、同呼吸共成长。”石锦钊老书记,在接受小编访谈时这么娓娓道来。


“青年时期,我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党员,革命信仰烙印心中。1973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医院工作,经历了多个岗位的锻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江海之滨。我和那一代的中心医院人一样,精神焕发、干劲十足,共同目睹了走在改革开放前沿,领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历史跃迁。”说起那时候的意气风发,石老满脸自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全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旋律,推进发展成为主基调。伴随着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医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要说发展,不得不提医院‘创三甲’,真的是举全院之力,不眠不休。算一下,从1994年-2024年正好30年,又一个轮回。”1989年11月,国家卫生部印发《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和《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对医院实行分级管理,这意味着我国医疗机构评审的启动。“三甲”创建关乎着医院的生存发展,是机遇亦是挑战。很多大型医院的文化墙上,都曾有过这样一句口号:全心全意创三甲,一心一意谋发展。创三甲不仅仅对医院本身,也对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有着重大意义。


“最初,创三甲指标仅针对省级医院。但广东改革较早,部分地市级医院也有机会申报。我们算是市级医院全国头一批‘吃螃蟹’的勇士,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基础稳固,包括人才、设备、环境等方面的提升。尽管没有先例可循,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基于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心里有点底气。我们严格对照要求,从各方面逐步达标。”


争创三级甲等医院。(一排右四为石锦钊)


早在1990年,医院就开始谋划创建工作。医院以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各管理目标和考核指标为依据,并在医院“八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争创三级甲等医院”的奋斗目标。成立了以院长赵宝轮为组长的“创三级甲等医院领导小组”,下设行政、医疗、护理、医技、后勤5个督导组,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医院分级管理办公室”作为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职能机构。


创三甲调动了全院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一大批业务骨干重回科室的领导岗位并带领全院各科同仁努力开展创新技术拓展业务,使医院迎来灿烂的阳光。


1992年,医院正式被广东省卫生厅确定为第一批三级医院评审试点单位。至此,创建“三甲”的工作全面展开。


“我们的评分是千分制,必须达到900分才能通过,对床位数、建筑使用面积、诊疗护理水平、科研任务和配备的医护人员数量、质量等,都有硬指标。要达标,必须补足分数缺口。印象最深刻的是要求医院必须“科室全”,技术项目中有一条要开展器官移植,有些科室如核医学科、心胸外科我们还是空白。”石老谈起过往还历历在目。


“其中一个最艰难的环节,就是设备的购买和启用,好的马也需要配上好的鞍。在三甲评审的细则要求下,医院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力度,这为医院发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积极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办院条件得到飞跃提升,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和群众需要。


筹建医院内科大楼(右二为石锦钊)


“都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凡事都没有一步登天的,人须在事上磨。我们全院上下同心,目标是一致的,比如空白的科室,我们优先解决设备问题。面对专业医护短缺这一挑战,我们积极寻求与省级医院的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次沟通,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除了派遣我们的人员前去进修,还邀请了专家来指导。放在时下,可算是“柔性引才”的雏形。通过努力,我们逐步建齐科室。


很早,院领导班子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除了加快对二三级学科带头人选送培养,引入硕士、博士生的数量,也是全市最多的,极大促进了医院的技术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完成创建工作,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全员取消休假,日以继夜地干,0.1分都不放过地拼,最终于1994年6月12日至15日,经广东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4天的严格评审,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验收,是省内地级市医院的首家。28年后,恰逢建院110周年,在中共江门市中心医院第八届委员会的带领下,全院员工以持续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顺利通过了三甲复审。





谆谆启迪


“那时候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我们一直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原则,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为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最大的保障。此外,医院作为医疗服务前线,需优先考虑群众健康和需求,同时注重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建设,以推动持续发展。”石老坚定地说。

石锦钊带头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中心医院走过112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其成长壮大,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内生动力。在那个年代,医疗资源稀缺,条件艰苦,但正是这些困境激发出了医护人员的斗志与智慧。他们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力求突破,每一次的成功救治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最高礼赞。这种力量,是外部压力无法撼动的,它源自于那一代人心中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滋养出昂扬进取、永不言败的磅礴力量。一代又一代的中心医院人,在逆境中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精神丰碑,将医院的每一步发展都推向了新的高度。”




殷殷寄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也在不断地迈向新高峰。


“当前,医疗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医院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群众需求、医疗资源与医保支付的平衡以及医患之间的供需矛盾等。寄望未来,期望这座百年老院借助新院区的启用,开启新的发展历程,把江门市中心医院打造成全省领先的医教科研中心。力争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建立全国某个学科的救治中心,为五邑人民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在新一届院党委的领导下,遵循医疗事业要符合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原则,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筑就通途,连接起新时代发展的万千气象。为人类的健康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祝江门市中心医院越办越好!向江门市中心医院新老员工致敬!”石锦钊老书记为医院新百年发展深情寄语。



撰稿:陈君

策划:统战宣传科

顾问:石锦钊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