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01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 编辑:
俯卧位通气,是指患者采取俯卧姿势进行呼吸,这一创新的呼吸治疗方式,以其独特的体位调整策略,为患者开启了新的生命通道。
该呼吸治疗方式分为清醒俯卧位和经典俯卧位两种方式,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全面评估、规范实施、同质化管理,更需一个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队精细操作。
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姿势,使肺部受到的压力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有效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提高氧合效果。俯卧位通气治疗早期实施能遏制轻型肺炎向重型和危重型进展,并且改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临床预后,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将俯卧位通气技术
纳入今年的重点护理技术推广项目,
自今年5月份在各重点科室开展以来,
效果显著,成效斐然,
减轻了患者住院负担,
缩短了住院时间。
01
案例一:生命的转机
——冯先生的康复之旅
冯先生(化名),一位因肺炎入院的患者,不幸同时被诊断出艾滋病,转入感染科进一步治疗,冯先生入住感染科时已出现呼吸衰竭症状,病情危重。
面对这一双重挑战,感染科医护团队迅速行动,先后予氧疗仪、无创辅助通气、面罩高流量吸氧,同时予抗病毒、抗感染、平喘等对症治疗,但冯先生病情持续进展,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氧合指数一直徘徊200左右,气促明显,甚至无法流畅完整说完一个四字词语。
关键时刻,团队决定引入俯卧位通气疗法。针对冯先生气促严重、体型瘦弱、皮肤易损等特殊情况,医护人员细心调整方案,使用软垫、水垫等辅助工具提升舒适度,并实施严格的生命体征监测与皮肤护理。经过不懈努力,冯先生在俯卧位通气累计达12小时后,气促症状显著缓解,最终于俯卧治疗48小时后实现自主翻身、坐起无碍,氧合指数大幅提升至404,没有使用额外的药物和仪器设备,短短两日内便迎来了出院的曙光。
02
案例二:重塑呼吸
——周先生的重生故事
66岁的周先生(化名),因呼吸衰竭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收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进行治疗。入科时,周先生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0%,生命危在旦夕。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的医护团队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尽管采用了高流量湿化治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多种治疗手段,但周先生的病情仍未见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只能勉强维持在80%-86%,氧合指数只有120左右。
关键时刻,科主任仝金斋、护长姚小红带领医护团队对周先生进行医护联合查房,决定采用清醒俯卧位通气作为突破口。在充分沟通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支持后,护理团队巧妙调整卧位姿势,采用“海豚式”与“游泳者”姿势交替,有效缓解患者长时间俯卧的不适感,并在受压部位使用专业辅料减压。经过一周的持续治疗,周先生的肺部病灶逐渐吸收,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最终成功脱离无创呼吸机,实现自主呼吸,康复出院,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周先生行俯卧位通气时血氧饱和度可达99%。
两个案例再次说明了
俯卧位通气疗法在临床推广
和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也彰显了护理在降低患者住院费、促进康复、
改善患者结局的专业价值和贡献。
俯卧位通气“趴趴队”
将继续在临床中推广该项技术,
造福更多的患者。
撰稿:感染科 彭丹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区 林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