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科

【眼科】全激光TransPRK术矫正近视散光的精准应用

时间:2019-01-02    来源:Dr石眼科与激光矫正近视    编辑:中心医院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TransPRK术应用及案例简介

江门市中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

眼科 石志成

激光矫正近视是一项成熟的高科技医疗技术,我院眼科新引进的德国阿玛仕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具有先进的功能模块,其独特的TransPRK术(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是目前全激光矫正近视三大主流手术方式之一,是优化的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手术,具有“一步完成、无刀、无瓣、无接触、高频率、具有个性化手术方案、可行二次增效手术”等突出优点。我科在“精准应用先进技术、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TransPRK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简要报道如下:

1 全眼波前像差 = 角膜波前像差+眼内波前像差,据文献报道,其中,角膜来源约占80%,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群,角膜是最主要的像差来源。

波前像差在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应用很广泛。可用于:屈光矫正手术术前检查、个性化屈光矫正手术设计、修复性屈光矫正手术设计、术后视觉质量分析和判断。

 

2 在角膜不同的位置,相同角膜曲率对全眼光路(全眼像差)的改变也是不一样的。原因是越靠周边光路光程越长,中间的光路光程最短。

所以,我们需要把角膜地形图的数据,放到全眼光路中去计算才能得到与视觉质量相关的角膜像差数据,用这样的数据来引导准分子手术,才能称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

 

3  不同的角膜的扭曲(两种蓝色线所示)产生了不同的扭曲的波阵面。

      角膜的形态的不规则的程度与波阵面的扭曲并不一一对应。同等的角膜形态改变,发生在角膜中央与角膜周边两个位置时,所形成对全眼像差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4 通过相应的换算以后,角膜表面每3微米的变形/扭曲,对应的波前像差 (OPD)大约为1微米μm

 

5 对于角膜屈光手术领域的医生而言,角膜像差引导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无论是在初次手术还是在二次增效手术。前者是为了应对个体差异的复杂角膜形态,后者旨在应对首次手术治疗造成的不规则角膜形态。

 

 

阿玛仕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已经可以达到完成角膜像差引导(七阶高阶像差的独立选择)的手术。并不是所有的激光矫正近视设备都能做到这些。

 

6   精准应用案例简介:

案例1

★女,23岁,大学生,中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戴镜不适。

★术前屈光度:

右眼:-3.00DS/-3.50DC*170=1.0

左眼:-2.75DS/-4.00DC*175=0.8

★治疗方案: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TransPRK术;

 

角膜地形图与像差图显示鼻上方有比较明显的椭园形异常区域(红色)。根据近视球镜及散光度数暗瞳直径等情况,设计合适的治疗光区。 输入角膜厚度。

 

进入Manager进行高阶像差的管理。

 

 

点击HO,使所有高阶像差变暗。再点击Apply,机器会计算一段时间,显示出标准手术切削深度。

 

然后,开始进行高阶像差切削的设计。

 

术中精确的SCC比对。

术后一月: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戴镜最佳视力

右眼裸眼视力1.2

左眼裸眼视力1.0 


案例2

 

★女,24岁,放射科技术员,高度散光,戴镜不适。

★术前屈光度:

右眼:-3.25DS/-2.50DC*180=1.0

左眼:-2.25DS/-2.50DC*165=1.0

★病例特点:双眼中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戴镜不适;

★治疗方案: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TransPRK术;

 

 

★术后一月:

右眼裸眼视力1.0(验光+0.00)

左眼裸眼视力1.0(验光+0.00/-0.25DC*144)

 

效果总结:术后一个月即达到双眼术前戴镜最佳矫正视力;验光显示双眼近视散光度数几乎为0,无欠矫或过矫。

       综上所述, TransPRK术(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是目前全激光矫正近视三大主流手术方式之一,先进的个性化的角膜波前像差引导TransPRK术矫正近视散光,在我院眼科已得到成熟开展和精准应用,成为江门五邑地区能开展该激光矫正近视技术的唯一科室,处于领先水平。

      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

2018年12月25日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Dr石眼科与激光矫正近视